无人知坦腹,水影半帘苔。
惊谓青虫堕,垂丝忽上来。
无人知坦腹,水影半帘苔。
惊谓青虫堕,垂丝忽上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悟。
首句“无人知坦腹”,以“坦腹”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仿佛在说,世间万物皆有其自在之态,却少有人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真谛。这里的“坦腹”既可理解为身体的放松,也可引申为心灵的敞开,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次句“水影半帘苔”,则将视线转向了自然景观。水中的倒影与墙上的苔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这里的“半帘苔”可能是指透过窗户或门帘的一小片苔藓,或是比喻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能发现美的存在,强调了观察者视角的重要性。
接下来,“惊谓青虫堕”,描述了一种意外的发现。原本平静的景象中突然出现了一只青虫,这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也给观察者带来了惊喜和好奇。这一句通过“惊谓”二字,表达了对意外之物的惊讶与兴趣,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垂丝忽上来”,则以动态收尾,将前文的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垂下的丝线突然间被某种力量牵引而上升,这一瞬间的变化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象征着生活中不经意间的转机与希望。这种由静到动的转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敏锐的捕捉力和对变化的敏感感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生活哲思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凡之美的深刻洞察。
万乘出铜龙,千官扈跸同。
金根下星汉,翠葆丽春空。
幄启张皇邸,庭趋奠泽宫。
礼严忘分贵,道重觉师崇。
三月闻韶后,两楹看梦中。
诗因八佾变,祀岂一牢丰。
法驾桥门转,周庐陛楯通。
垂衣临六馆,委佩引群工。
见圣青衿合,横经黼座东。
嘉宾来孔氏,宪老忆申公。
如堵人瞻仰,犹龙气郁葱。
共嗟儒不贱,且感教之功。
窃纂臣谈业,躬逢帝典隆。
辟雍迟献颂,纪事序王风。
谋生无远术,树艺有良时。
嘉蔬来何遥,故人手致之。
荷锄出荆扉,荒榛力所披。
景蘙苗易瘠,土薄根不滋。
恶壤与败株,能令蕃者衰。
竞兹分阴功,日暮未辞疲。
所欣寡逢迎,然薪继颓曦。
黯黯开谷阴,柔芳亦离离。
抱瓮理晨夕,疗饥方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