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乘出铜龙,千官扈跸同。
金根下星汉,翠葆丽春空。
幄启张皇邸,庭趋奠泽宫。
礼严忘分贵,道重觉师崇。
三月闻韶后,两楹看梦中。
诗因八佾变,祀岂一牢丰。
法驾桥门转,周庐陛楯通。
垂衣临六馆,委佩引群工。
见圣青衿合,横经黼座东。
嘉宾来孔氏,宪老忆申公。
如堵人瞻仰,犹龙气郁葱。
共嗟儒不贱,且感教之功。
窃纂臣谈业,躬逢帝典隆。
辟雍迟献颂,纪事序王风。
万乘出铜龙,千官扈跸同。
金根下星汉,翠葆丽春空。
幄启张皇邸,庭趋奠泽宫。
礼严忘分贵,道重觉师崇。
三月闻韶后,两楹看梦中。
诗因八佾变,祀岂一牢丰。
法驾桥门转,周庐陛楯通。
垂衣临六馆,委佩引群工。
见圣青衿合,横经黼座东。
嘉宾来孔氏,宪老忆申公。
如堵人瞻仰,犹龙气郁葱。
共嗟儒不贱,且感教之功。
窃纂臣谈业,躬逢帝典隆。
辟雍迟献颂,纪事序王风。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皇帝亲临太学,祭祀孔子并听讲彝伦堂的盛大场景。诗中通过“万乘”、“千官”、“金根”、“翠葆”等词汇,展现了皇家出行的壮观与庄严。同时,“幄启张皇邸,庭趋奠泽宫”则描绘了祭祀仪式的隆重与神圣。诗人还提到了“礼严”、“道重”,体现了对儒家礼仪和道德的尊重。最后,“共嗟儒不贱,且感教之功”表达了对儒家教育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与宏大,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