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瓦官阁,高与天峥嵘。
业火一烧尽,不能烧却万古名。
莲花比丘苦缘薄,倾钵诛茅覆檐角。
不见如来减劫时,丈六金身亦不恶。
昔时瓦官阁,高与天峥嵘。
业火一烧尽,不能烧却万古名。
莲花比丘苦缘薄,倾钵诛茅覆檐角。
不见如来减劫时,丈六金身亦不恶。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重创瓦官寺阁过之有作》。诗中描绘了对历史遗迹瓦官阁的感慨,以及对其被毁后仅余万古之名的深思。
首句“昔时瓦官阁,高与天峥嵘”,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瓦官阁往日的雄伟壮观,仿佛它与天相接,气势非凡。接着,“业火一烧尽,不能烧却万古名”一句,转折突兀,暗示了瓦官阁遭遇了毁灭性的火灾,但即便如此,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名声依然屹立不倒,如同历史的见证者,永不消逝。
“莲花比丘苦缘薄,倾钵诛茅覆檐角”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瓦官阁与佛教文化联系起来,暗示了瓦官阁曾是僧侣修行之地,莲花比丘象征着僧侣的清苦生活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然而,即使在物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僧侣们依然坚守信仰,体现了精神的坚韧与崇高。
“不见如来减劫时,丈六金身亦不恶”则进一步表达了对瓦官阁的敬仰之情。这里提到的“如来”指的是佛祖,而“减劫”则是佛教中的概念,意指世界末日或大灾难来临之时。诗人想象,在世界末日之时,瓦官阁虽遭破坏,但其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依然稳固,其建筑虽小(丈六金身),却也足以承载信仰的力量,不为外界的变迁所动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瓦官阁兴衰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文化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人在赞美瓦官阁的同时,也反思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价值在物质破坏面前的永恒性。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誇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沈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沈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誇。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唐·李白】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誇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深沈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沈光彩。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誇。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https://shici.929r.com/shici/sPhURk.html
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
清洛晓光铺碧簟,上阳霜叶剪红绡。
省门簪组初成列,云路鸳鸾想退朝。
寄谢慇勤九天侣,抢榆水击各逍遥。
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
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
是时三月半,花落庭芜绿。
舍上晨鸠鸣,窗间春睡足。
睡足起闲坐,景晏方栉沐。
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
饥来恣餐歠,冷热随所欲。
饱竟快搔爬,筋骸无检束。
岂徒畅肢体,兼欲遗耳目。
便可傲松乔,何假杯中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