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
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
去年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
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
诗人以深厚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心灵的旅行。"去年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这里的“腊月”指的是农历最终的一个月份,冬天的尾声,常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和萧瑟的景象。而“孤山”则是一个实处,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片净土。诗人在这个时候选择访问孤山,或许是在寻找一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曾借僧窗半日闲"透露出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静谧生活的追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诗人似乎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然而,随后的两句“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却带出了一个转折。"不为思归对妻子"表明诗人此刻并无家室之念,而是全神贯注于眼前的精神寄托。然而,“道人有约径须还”则显示出一种责任和承诺的力量,迫使诗人不得不结束这短暂的逃离。这或许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责任与担当的认知。
总体来看,这首诗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现实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千峰道人画墨竹,潇湘虚映君山绿。
孤舟半夜锦瑟鸣,綵云欲断湘妃哭。
竹枝袅袅青接天,湘南湘北皆春烟。
昔年我作上游客,吹箫月下开楼船。
归来不觉成白首,旧日竹枝还在否。
兰香两岸鹧鸪啼,亦有游人来载酒。
千峰叟,不独会,题诗亦擅丹青手。
雁宕山头千万竿,请君写意凭高阜,貌我同为岁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