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长寄一枝筇,悔不同君四百峰。
旧榻尽容狞虎待,半铛常煮野云供。
到家应共怜穷子,博饭无如学老农。
从此入山惟稳睡,只愁僧打五更钟。
无聊长寄一枝筇,悔不同君四百峰。
旧榻尽容狞虎待,半铛常煮野云供。
到家应共怜穷子,博饭无如学老农。
从此入山惟稳睡,只愁僧打五更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与感慨。首句“无聊长寄一枝筇”表达了诗人长期独居山中的寂寞与无奈,以手持竹杖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孤独感。接着“悔不同君四百峰”一句,流露出诗人对未能与友人一同登山的遗憾,四百峰暗示了山之高大与壮丽。
“旧榻尽容狞虎待”描绘了山中环境的险峻与野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接纳。“半铛常煮野云供”则以夸张的手法,将煮食的场景与云雾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到家应共怜穷子,博饭无如学老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老农的朴素生活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最后,“从此入山惟稳睡,只愁僧打五更钟”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热爱与留恋,同时对日常生活的规律有所期待,但又担心外界的打扰,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充满了禅意与哲理。
泛杭川,临尘水。
几日共游戏。
歌笑开怀,酒醒又还醉。
奈何一但分携,连宵风雨,剪不断、客愁千里。
水云际。
遥望一片飞鸿,苦是失群地。
满眼春风,管甚闲桃李。
此行归老家山,相逢难又,但一味、相思而已。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间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
流恨落花红。
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