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寒雨湿飞尘,草绿平田不是春。
伏犊山中虽有虎,农夫争避带刀人。
丝丝寒雨湿飞尘,草绿平田不是春。
伏犊山中虽有虎,农夫争避带刀人。
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乡村生活的独特景象。首句“丝丝寒雨湿飞尘”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雨天的景象,寒雨轻柔地洒落,湿润了飞扬的尘土,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寒意的氛围。次句“草绿平田不是春”则在对比中揭示了季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微妙关系,尽管田野上一片绿意盎然,但并非真正的春天,可能是在描述一种不完全或稍显萧瑟的景象。
接着,“伏犊山中虽有虎”一句引入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元素,暗示山林间可能存在危险,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紧张感和未知性。最后,“农夫争避带刀人”将焦点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中的冲突与矛盾。农夫们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选择躲避那些手持武器的人,这一场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人们在生存压力下的谨慎与恐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社会情境的交织,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乡村社会的复杂面貌,既有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又不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冲突的阴影。
我昔向湘潭,故人贻我别。
珍於锦鲸赠,未数绨袍脱。
温如阳春曦,白似腊天雪。
香收禅榻云,光映书斋月。
政尔独眠佳,毋使恶卧裂。
阴寒不内侵,和气无外泄。
自从离乱来,袍{媪女换衤}罄攘夺。
惟此寄僧房,与书俱不灭。
我本生蠹鱼,自爱纸中裕。
宛如蚕作茧,蛾吐眉眼出。
夜来实肃霜,子美衾如铁。
忽忆此青毡,覆我俭且洁。
中有布衾铭,此铭无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