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尽山亭石径回,我心麋鹿自为媒。
老僧欲别云关外,何意朱衣送酒来。
蹑尽山亭石径回,我心麋鹿自为媒。
老僧欲别云关外,何意朱衣送酒来。
这首明代诗人黄廷用的《招隐(其三)》描绘了一幅山中隐逸生活的画面。首句“蹑尽山亭石径回”,通过“蹑尽”和“石径回”展现了诗人漫步在山间小路直至山亭的情景,给人一种闲适而深沉的意境。
第二句“我心麋鹿自为媒”,诗人以“麋鹿”自比,暗示自己心境如野鹿般自由自在,不拘于尘世的束缚,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这里的“自为媒”是说诗人的心境与自然和谐相融,无需外界媒介也能沟通。
第三句“老僧欲别云关外”,进一步点出环境的幽静和远离尘世的特点,老僧即将离开这云雾缭绕的山关,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即将结束。
最后一句“何意朱衣送酒来”,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朱衣”(古代官服的一种颜色,此处可能象征贵客或世俗之人),表示一位身着华丽服装的人送来美酒,打破了隐居的宁静,带来了一丝意外的惊喜,也暗示了诗人与世俗仍有微妙的联系。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隐逸生活和世俗间的偶遇,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微妙态度,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在追求内心宁静的同时,对现实社会的留恋和关注。
忆昔咸丰之十载,粤西大盗来东吴。
异军苍头起吾里,白布帕首争前驱。
斩馘剧贼颇亦夥,日久粮乏难枝梧。
贼更积忿逞一决,户口十万遭焚屠。
贱子亡命草间活,但馀皮骨无肌肤。
贼退来归旧井里,积尸狼藉横交衢。
狗食人肉喜其腴,夜夜属餍肥其躯。
东邻老妪饿莫起,攫之而走冲门趋。
眼中所睹竟若此,咄哉天道何其诬。
三十年来事犹昨,至今梦寐常惊呼。
不佞好事者,未饮心已醉。
既醉益欢然,乐事思求备。
好花不常开,开时须作记。
好月不常圆,圆时须快意。
吾侪素心人,品学求纯粹。
难得苔同岑,香草江干萃。
行乐须及时,叮咛已再四。
聚散恐不常,即席重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