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圣生不数,五百斯其期。
获麟事已遥,白鹿乃在兹。
濂溪指迷途,朱陆分两岐。
其人虽不作,其言尚可师。
嗟予不自量,独往矢不疑。
玄精惑异趣,难闻悲后时。
荏苒历二纪,彷佛见津涯。
望望足莫前,如有神鬼司。
日月宁再与,虚知竟何禆。
感此未皇安,三益恒所须。
朅来遵故躅,庶几或见之。
精爽俨如在,荆榛多蔓枝。
在昔义利谈,闻者曾涕洟。
悠悠今古心,岂伊异所思。
川谷耀馀彩,竹树含新滋。
披衣冈阜巅,濯缨溪水湄。
怀哉祗于役,日夕伤迟迟。
贤圣生不数,五百斯其期。
获麟事已遥,白鹿乃在兹。
濂溪指迷途,朱陆分两岐。
其人虽不作,其言尚可师。
嗟予不自量,独往矢不疑。
玄精惑异趣,难闻悲后时。
荏苒历二纪,彷佛见津涯。
望望足莫前,如有神鬼司。
日月宁再与,虚知竟何禆。
感此未皇安,三益恒所须。
朅来遵故躅,庶几或见之。
精爽俨如在,荆榛多蔓枝。
在昔义利谈,闻者曾涕洟。
悠悠今古心,岂伊异所思。
川谷耀馀彩,竹树含新滋。
披衣冈阜巅,濯缨溪水湄。
怀哉祗于役,日夕伤迟迟。
这首诗《白鹿洞》由明代诗人罗洪先创作,通过描绘白鹿洞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追思以及个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贤圣生不数,五百斯其期”,感叹圣贤的稀少,每五百年才出一位。接着,“获麟事已遥,白鹿乃在兹”则以古代传说中的麒麟和白鹿象征圣贤,表达对古代圣贤的怀念。随后,“濂溪指迷途,朱陆分两岐”引用了周敦颐(濂溪)和朱熹、陆九渊两位理学大师的典故,指出他们对哲学思想的分歧,同时也暗示了个人在道德修养道路上的选择。
“其人虽不作,其言尚可师”强调了圣贤言论的价值,即使他们已不在世,但他们的教诲仍值得学习。诗人自谦地表示:“嗟予不自量,独往矢不疑。”表达了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仍坚持追求道德修养的决心。
接下来,“玄精惑异趣,难闻悲后时”表达了对复杂世界的困惑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荏苒历二纪,彷佛见津涯”,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尽头,却也感到迷茫。他感叹“望望足莫前,如有神鬼司”,似乎在寻求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指引。
最后,“日月宁再与,虚知竟何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知识价值的反思。诗人感慨自己未能及时把握时光,深感遗憾。在自然景观的映衬下,“川谷耀馀彩,竹树含新滋”,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景致相融合,引发了深深的思考。“披衣冈阜巅,濯缨溪水湄”,诗人选择在山巅和溪边洗涤心灵,寻找内心的平静。
“怀哉祗于役,日夕伤迟迟”表达了诗人对忙碌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哀伤。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修养、个人成长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挂席桅樯倚数寻,小风吹饱思难禁。
三千奏牍曾医国,十万兵屯已属心。
江路疏梅春意近,楚天孤鹜晓烟沈。
是中秀句应无限,著眼归鸿迟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