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云亭外竹千竿,静听清声戛玉寒。
却忆谢公岩下路,水风凉处战檀栾。
拂云亭外竹千竿,静听清声戛玉寒。
却忆谢公岩下路,水风凉处战檀栾。
这首宋朝刘安上的《舒州西门送客亭》,以“拂云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中通过“竹千竿”、“清声戛玉”、“水风凉处”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首句“拂云亭外竹千竿”,点明了地点和主要景物——竹子,形象地描绘了亭外竹林茂盛的景象,仿佛竹子与天空相接,给人以高远之感。接着,“静听清声戛玉寒”一句,运用拟声词“戛玉”,生动地描绘了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同玉石相击,给人一种清凉、宁静的感受。
后两句“却忆谢公岩下路,水风凉处战檀栾”,则通过联想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意境。这里提到的“谢公”可能是指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他以游历山水著称。诗人想象自己仿佛回到了谢公游历过的山岩之下,那里的水流与微风共同营造出一片清凉之地,竹林中的竹子(檀栾)似乎也在与这自然界的和谐之中“战斗”,实际上是在形容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友情、离别的感慨。
歌声凄怨。
是几度诉春,春都不管。
感绿惊红,颦烟啼月,长是为春消黯。
玉骨瘦无一把,粉泪愁多千点。
可怜损,任尘侵粉蠹,舞裙歌扇。
转盼。
尘梦断。
峡里云归,空想春风面。
燕子楼空,玉台妆冷,湖外翠峰眉浅。
绮陌断魂名在,宝箧返魂香远。
此情苦,问落花流水,何时重见。
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
有谁见、罗袜尘生。
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
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
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
怕佩解、却返瑶京。
杯擎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
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
轻痕浅晕。
偷染春风面。
恰似西施影儿现。
拟新妆、临槛一段天真,闲态度,长恁香娇玉软。
从今怀袖里,不暂相离,似笑如颦任舒卷。
顾芳容不老,只似如今,娇不语、无奈情深意远。
便雨隔云疏暂分携,也时展丹青,见伊一见。
烧色回青,冰痕绽白,娇云先酿酥雨。
纵寒不压葭尘,应时已鞭黛土。
东君入夜,怕预恼、诗边心绪。
意转新,无奈吟魂,醉里已题春句。
香梦醒、几花暗吐。
绿睡起、几丝偷舞。
酒醅清惜重斟,菜甲嫩怜细缕。
玉纤彩胜,愿岁岁、春风相遇。
要等得、明日新晴,第一待寻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