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根矫矫似枯松,扶我蹒跚病力穷。
置几赐餐非所重,康宁愿学乐全翁。
藜根矫矫似枯松,扶我蹒跚病力穷。
置几赐餐非所重,康宁愿学乐全翁。
这首诗描绘了藜杖作为支撑与慰藉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其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首句“藜根矫矫似枯松”,以藜杖的坚韧形象比喻,暗示藜杖如同枯松般顽强,即使外表看似枯萎,内里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不仅赞美了藜杖本身的特性,也暗喻了它对诗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支持作用。
接着,“扶我蹒跚病力穷”一句,直接点明了藜杖对于行动不便、疾病缠身的诗人的实际帮助,它如同一个忠实的伴侣,陪伴着诗人艰难前行,克服身体的限制。这里不仅体现了物质层面的帮助,更蕴含了情感层面的依靠与慰藉。
“置几赐餐非所重”则从侧面反映了藜杖的价值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它不仅仅是用来行走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给予和关怀。通过这一细节,诗人表达了对赠杖者慷慨之举的感激之情,以及藜杖在自己心中的特殊地位。
最后,“康宁愿学乐全翁”一句,表达了诗人愿意效仿乐全翁(可能是指乐广,古代以善待人而闻名的人物)的美德,即在健康与幸福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对待他人和社会。这不仅是对赠杖者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与提升,强调了藜杖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与哲学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藜杖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其象征意义,同时也传递出对赠杖者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食饱舐指老更深,饥肠南北常攲崟。
曾作闽山对岸客,海舶供看常相寻。
一路埃尘春几换,荤膻裂脑愁举桉。
淮陵巨海不多程,多情谁杀能鸣雁。
道人雅好逾千金,短茁渍味羞春林。
呼儿绩饭不知饱,未彻已到闽山阴。
孤风冷石常齿齿,不忘南音似君子。
寂寞相求义愈高,岂特今朝共邻里。
鞭长不能及马腹,有限生涯时苦促。
空使后人悲前人,雷塘春草年年绿。
谁知秀色若可餐,风光付与初凭肩。
力殚四海笑未已,眉黛一螺当几钱。
君不见黄金栋梁回首蠹,漠漠胡沙青冢暮。
么弦欲断空自知,千金漫买长门赋。
膏油续尽天须晓,石土馀垒可长保。
就令并蒂永不分,也应终恨雷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