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东阶殡,遗踪照路隅。
今观四山拱,犹似百神趋。
功已百王冠,言尤万世谟。
死生怀舜德,旧邑对姚虞。
夏后东阶殡,遗踪照路隅。
今观四山拱,犹似百神趋。
功已百王冠,言尤万世谟。
死生怀舜德,旧邑对姚虞。
这首诗描绘了大禹的遗迹和祠庙,表达了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功业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
"夏后东阶殡,遗踪照路隅":这里写的是夏朝之后,大禹在东面的台阶上安葬,其遗迹犹如路边的标志,显现出其不朽的历史地位。"殡"字用得十分精妙,是古代墓葬之意,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今观四山拱,犹似百神趋":诗人在大禹祠庙前,仰望四周环绕的山峦,感觉就像是众多神灵汇聚于此。这里的"拱"字形象地描绘了山势之雄伟,而"趋"字则传达了一种敬畏和向往。
"功已百王冠,言尤万世谟":大禹的丰功业已经被历代君王所钦佩,其智慧言论更是流传千古,被后人视为至理名言。这里强调了历史人物对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死生怀舜德,旧邑对姚虞":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于大禹及其德政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于古老家乡的情感依恋。"舜"指的是尧帝之后的大禹,而"姚虞"则是古地名,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深度融为一体。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禹祠庙的景物描写,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王铚在这里展现出他作为一个宋代文人的历史意识和文学才华。
磬石山中石无主,百里厚坤不承土。
土人出石如出金,阙地及泉隧而取。
重重彻之如彻席,凡材顽狠邱山积。
中藏一板金王精,定是陶镕鬼神力。
黄钟之律生于黍,近代纵横不如古。
天生此材岂苟然,伐而用之百兽舞。
师襄入海工不精,且制嘉鱼大小鸣。
大为王鲔施僧饭,小为鲂鳏依石屏。
君家二尾傥遗我,要唤儿曹坐睡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