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鹞鲜久相持,败类谁吟芮伯诗。
妖鸟有声愁滴血,角端无语警还师。
不妨残局支青骨,但痛神州化赤眉。
千古强梁遗辙在,滔天自孽岂能追。
伤心鹞鲜久相持,败类谁吟芮伯诗。
妖鸟有声愁滴血,角端无语警还师。
不妨残局支青骨,但痛神州化赤眉。
千古强梁遗辙在,滔天自孽岂能追。
这首诗《书愤(其二)》由陈曾寿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以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联“伤心鹞鲜久相持,败类谁吟芮伯诗”,开篇即以“鹞”与“败类”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历史上的不义之战,以及那些背叛国家、危害民族的恶行。芮伯诗,这里借指古代忠臣良将的英勇事迹,反衬出败类的卑劣行径,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正义的呼唤。
颔联“妖鸟有声愁滴血,角端无语警还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妖鸟象征着邪恶势力,它们发出哀鸣,仿佛滴血般悲惨,而角端作为守护和平的神兽,却沉默不语,警示着战争的残酷与无辜生命的牺牲。这一联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破坏。
颈联“不妨残局支青骨,但痛神州化赤眉”,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无奈与痛心。即使在战争的残局中,也有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然而,神州大地却因战乱而变得满目疮痍,这句“化赤眉”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尾联“千古强梁遗辙在,滔天自孽岂能追”,诗人回顾历史,指出那些曾经强盛一时的国家或政权,最终都留下了失败的痕迹,无法挽回。这里的“滔天自孽”既指历史上的罪行,也暗含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反思,强调了历史教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应重蹈覆辙。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