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天下奇,良游遂平素。
江帆渺何之,连峰散晴雾。
云端五老人,粲然风骨露。
青衣或来迎,木客时相遇。
夜坐松底石,天灯知几处。
忽闻岩际钟,忘却东林路。
庐山天下奇,良游遂平素。
江帆渺何之,连峰散晴雾。
云端五老人,粲然风骨露。
青衣或来迎,木客时相遇。
夜坐松底石,天灯知几处。
忽闻岩际钟,忘却东林路。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僧人游历其中的超脱心境。首句“庐山天下奇”直接点明庐山的非凡之美,引出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情感。接着,“良游遂平素”表达了诗人对游览庐山的期待已久,将其视为平日里的一件乐事。
“江帆渺何之,连峰散晴雾”两句,以江面的帆影与远处山峰在晴空中的朦胧景象,营造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展现了庐山的广阔与神秘。随后,“云端五老人,粲然风骨露”则通过想象中的五位老人在云中显现,进一步渲染了庐山的仙气与高洁之感。
“青衣或来迎,木客时相遇”描绘了在庐山中偶遇的神秘人物,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接下来,“夜坐松底石,天灯知几处”则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松树下的石头上,仰望星空,仿佛与宇宙间的一切产生了共鸣。
最后,“忽闻岩际钟,忘却东林路”以突然响起的钟声作为收尾,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在此地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忘记了世俗的纷扰与路径,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与人文精神,以及僧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越的精神境界。
乍起衣犹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鸡唱后园枝。
洛水碧云晓,吴宫黄叶时。
两传千里意,书札不如诗。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
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白衣曾拜汉尚书,今日恩光到敝庐。
再入龙楼称绮季,应缘狗监说相如。
中郎南镇权方重,内史高斋兴有馀。
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
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沉隐侯。
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
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
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
侯家故吏歌声发,逸处能高怨处低。
今岁洛中无雨雪,眼前风景是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