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室西川武室东,卯金贞石著名同。
如何贤圣兼山海,尽在灵光一赋中。
文室西川武室东,卯金贞石著名同。
如何贤圣兼山海,尽在灵光一赋中。
这首诗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缪荃孙所作,名为《题紫云山探碑图三首(其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首句“文室西川武室东”,以“文”与“武”相对,暗示了历史的两面性,即文化与军事、和平与冲突。西川与东室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或时代背景,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
次句“卯金贞石著名同”,“卯金”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这里借指历史的积淀;“贞石”则是指刻有文字的石碑,象征着历史的真实记录。这两者并列,强调了历史与物质文化的永恒价值。
后两句“如何贤圣兼山海,尽在灵光一赋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贤圣是指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山海则代表了广阔的世界。诗人提出疑问,贤圣与山海的智慧与壮丽,是否都能在“灵光一赋”中得到体现?这里的“灵光一赋”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的光芒,或是某种集大成的文学作品,它能够包容并展现人类文明的全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深思,以及对文学艺术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深远,引人思考。
物生天壤间,有形孰非寓。
心随万境转,飞走各依附。
峤南山河异,岁月亦屡度。
新亭枕江皋,杳渺可飞步。
风涛振几席,云月随杖屦。
吾生真寄耳,那复叹淹驻。
当年有离忧,政以南北故。
举足皆道场,意适随所遇。
往参少林禅,归指曹溪路。
去住吾何心,要以生死喻。
远迹混渔樵,忘机狎鸥鹭。
千载如知心,相对犹旦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