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宾来举白浮,要须同赏桂华秋。
蛾郎应恨灯无焰,娈女能教月再修。
分外高寒天上阙,就中明彻水边楼。
姮娥不我为生客,休把光芒取次收。
最后宾来举白浮,要须同赏桂华秋。
蛾郎应恨灯无焰,娈女能教月再修。
分外高寒天上阙,就中明彻水边楼。
姮娥不我为生客,休把光芒取次收。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佳节宾朋欢聚、共赏明月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与人文情感。
首联“最后宾来举白浮,要须同赏桂华秋”描绘了宾客们在中秋之夜相聚,举杯共饮,一同欣赏着秋夜的桂花香与明月的美景。这里的“白浮”指的是酒杯中的酒,象征着宾主之间的和谐与欢愉。“桂华秋”则点出了秋季桂花盛开的景象,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颔联“蛾郎应恨灯无焰,娈女能教月再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比作“蛾郎”,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同时,“娈女”在这里可能是指月亮的光辉,暗示月亮的美丽与女性的柔美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中秋之夜的浪漫氛围。
颈联“分外高寒天上阙,就中明彻水边楼”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高悬于天际,清冷而明亮,照亮了水边的楼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这里通过对比“天上阙”与“水边楼”的景象,展现了月亮与人间景致的和谐统一。
尾联“姮娥不我为生客,休把光芒取次收”以嫦娥(传说中的月神)自喻,表达了诗人希望月亮能够持续释放其光芒,不要轻易收敛的意思。这一句既是对月亮美景的留恋,也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月色、桂花、宾朋聚会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晨登蓬莱山,命我二三友。
怀抱各清旷,稍厌从棼纠。
理策即嵚岑,延眺极原薮。
凉风荡衣裳,层峦映左右。
西岭翠千重,东山亘长阜。
齐云迥造天,回薄出南斗。
江流浩渟泓,横岛障倾溜。
洲渚跃波来,迅势若奔走。
远浦网轻烟,前村荫疏柳。
对景每自得,俯仰但搔首。
岭云与溪月,一一供吾有。
未知宇宙间,此乐可尽否。
还顾望霞圃,咏归及樵叟。
诘旦亦复然,兹游长负不。
大孝思能永,移忠愿未休。
音容不可即,岁月感如流。
禄养悲难逮,劬劳念莫酬。
溪蘋时自荐,风木迥生愁。
尚友追千古,宾王薄一丘。
衣冠随上序,礼乐象前修。
节钺今趋府,干城旧借筹。
皇恩旌启佑,世德焕潜幽。
有信悬青鸟,为郎羡白鸠。
天书期再下,先后贲松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