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说山居胜,兰亭一盼中。
松楸今十世,竹帛故三公。
念德心何极,幽栖道未穷。
吾归访岩壑,鸡黍更谁同。
喜说山居胜,兰亭一盼中。
松楸今十世,竹帛故三公。
念德心何极,幽栖道未穷。
吾归访岩壑,鸡黍更谁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安逸的生活情景。"喜说山居胜,兰亭一盼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喜悦和满足,"兰亭"常指幽静雅致之所,这里可能是诗人自己营建的居所,一盆茶水便能享受其中的清净。
接着两句"松楸今十世,竹帛故三公"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描绘了山中生活的久远与宁静。"松楸"指的是松树和楸树,这里的"十世"意味着这些树木已经历经了很长的年月,而"竹帛"指的是用竹子编织成的窗帘或门帘,"三公"则可能是指代远古先贤或尊贵之人,这里暗示山中生活与世间的隔绝和超脱。
"念德心何极,幽栖道未穷"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对山中隐居生活的深入探索。"念德心"指的是思考和修炼品德,而"幽栖道"则是形容在寂静之地研习道法,这里的"未穷"意味着这种追求永无止境。
最后两句"吾归访岩壑,鸡黍更谁同"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超然。"岩壑"指的是山中的洞穴或石壁,这里的"访"意味着返回和探寻,而"鸡黍"是古代隐士常食之物,这里的"更谁同"则表达了诗人愿意远离尘世,与自然为伍,享受独特的精神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细腻描绘和个人修养深邃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心灵纯净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宜人秋月不可孤,过望未减寒光铺。
玉轮虽迟聊待诸,泛我平安月镜居。
言寻西岸瞻东隅,有如南楼康乐夫。
望所迟客方踟蹰,金线一缕拖扶疏。
如钩如璧只须臾,依然全体呈夜珠。
素彩斐气流满湖,荡諠惬蕴有是乎。
树姿波态皆清都,棹归宁可长夜娱,流阴一瞬不我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