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途多仄足,崎圃无修畦。
芳兰与宿艾,手撷心不迷。
品子懒读书,辕驹难服犁。
虚食日相投,夸肠讵能低。
耻从新学游,愿将古农齐。
悬途多仄足,崎圃无修畦。
芳兰与宿艾,手撷心不迷。
品子懒读书,辕驹难服犁。
虚食日相投,夸肠讵能低。
耻从新学游,愿将古农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或田园生活的意向,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农事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向往。
“悬途多仄足”表现出路途崎岖不平,行走艰难。"崎圃无修畦"则说明园圃荒废,没有人去修整,这两句共同描绘了一个被忽视、荒芜的自然环境。
接下来的“芳兰与宿艾”指的是花开和野草混生,反映出一种自然归于本真的状态。"手撷心不迷"则表明诗人在这种环境中能够保持一颗清醒不迷的心态,不受外界干扰。
"品子懒读书,辕驹难服犁"揭示出年轻一代对于学习缺乏热情,以及对待耕作的艰辛持有抵触之心。这里的“品子”指的是年轻后生,而“辕驹”则是犁牛的驾具,整句暗示了农业文明中新旧交替的困境。
"虚食日相投,夸肠讴能低"一方面可能是在批评那些不事生产、靠着空口腹吃饭的人,同时也在表达诗人对于这些人的轻蔑态度。
最后,“耻从新学游,愿将古农齐”则是诗人表露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羞愧,并且表示希望能够像古代的农夫一样勤劳和自给自足。这也暗示着诗人对于传统美德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传统价值观以及个人理想状态的一种追求。
刀柄铁环环,摩挲日三百。
携将沧海去,邂逅孙宾石。
旷野夕悲风,阴云悽以黑。
慷慨发高歌,白云为之匿。
采薇供夕餐,拾橡充朝食。
悽怆杜陵叟,流离辽海客。
家乡在何处,远望泪沾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