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想成虚咎,抬眸见佛灯。
钟声随叶落,日色照江澄。
牧竖歌方出,林僧归未曾。
绕坛方一匝,足力减乌藤。
敛想成虚咎,抬眸见佛灯。
钟声随叶落,日色照江澄。
牧竖歌方出,林僧归未曾。
绕坛方一匝,足力减乌藤。
这首诗描绘了丹霞山中居所的静谧与禅意。首句“敛想成虚咎”,诗人收束思绪,内心空灵,暗示了对尘世杂念的摒弃。接着“抬眸见佛灯”一句,既展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也暗含了佛教信仰的融入,佛灯象征着智慧与指引。
“钟声随叶落,日色照江澄。”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钟声与落叶相随,日光照亮了江面,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流转。
“牧竖歌方出,林僧归未曾。”牧童的歌声在山间回荡,而林中的僧人似乎还未归家,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山居生活的独特韵味,既有乡村的淳朴,又不乏修行者的宁静。
最后,“绕坛方一匝,足力减乌藤。”诗人绕着坛子走了一圈,体力消耗,借助乌藤辅助行走,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山居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修行者对身体力行的坚持和对自然的亲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状态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与修行之间的感悟与融合,充满了禅意和哲思。
叶先生住在四万八千丈之天台,霞气直接东蓬莱。
天鸡三鸣海水赤,春风几度桃花开。
胡为家山看不足,剪得匡庐云一幅。
春晖在青天,寸草在黄土。
中有一寸心,何以报慈母。
关西余氏母在堂,堂下宜男春日长。
九华西浙宦游处,白玉种此双儿郎。
儿今长大过三十,寸草春晖报何及。
岂无鲁阳戈为驻西飞乌,岂无万丈绳为挽羲和车。
春晖在天草在地,母子同跻太平世。
更愿传家好子孙,大书特书忠孝门。
张将军,乃是留侯之子孙,妙年壮气凌青云。
而翁奋迹龙虎卫,从戎万里天南去。
将军世禄袭奇勋,分镇夫差射潮处。
身骑骏马白雪毛,手提三尺昆吾刀。
天吴海若不敢动,冯夷伐鼓回秋涛。
海昌城头鸣夜柝,海阊门是将军作。
我识平生一片心,露写金盘冰出壑。
昨日城门开,将军跃马来。
今言出门去,驾言上天台。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明月挂在琼台上。
回光还照海昌城,夜夜东西两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