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有逸趣,苍崖凌紫烟。
远峰落天半,中有飞来泉。
苍茫楼观出林杪,丘园四顾居人少。
夕阳往往见渔樵,古树阴阴乱啼鸟。
望中峰高云锦张,如此溪山犹故乡。
元坛观里三峰出,白鹭洲边二水长。
碧梧翠竹连江岸,菊潭秋屿花争乱。
好景偏宜白日游,年华每被青春换。
寄语溪水如有情,氤氲佳气常钟灵。
山中美酒置千斛,待我归来寻旧盟。
溪山有逸趣,苍崖凌紫烟。
远峰落天半,中有飞来泉。
苍茫楼观出林杪,丘园四顾居人少。
夕阳往往见渔樵,古树阴阴乱啼鸟。
望中峰高云锦张,如此溪山犹故乡。
元坛观里三峰出,白鹭洲边二水长。
碧梧翠竹连江岸,菊潭秋屿花争乱。
好景偏宜白日游,年华每被青春换。
寄语溪水如有情,氤氲佳气常钟灵。
山中美酒置千斛,待我归来寻旧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溪流、山峦、苍崖、紫烟、远峰、飞泉、楼观、丘园、夕阳、渔樵、古树、啼鸟、云锦、碧梧、翠竹、菊潭、秋屿、美酒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诗意的世界。
首先,诗中的“溪山有逸趣,苍崖凌紫烟”两句,以“逸趣”二字点明了山水之间的闲适与自在,而“苍崖凌紫烟”则通过色彩对比,展现了山崖的峻峭与烟雾的缭绕,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接着,“远峰落天半,中有飞来泉”描绘了远处山峰与天空相接,以及山间清泉飞流直下的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生命的源头与流动。
“苍茫楼观出林杪,丘园四顾居人少”则通过“苍茫”与“林杪”描绘了楼阁在密林间的隐约可见,以及四周空旷的丘园,表现了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孤独之美。
“夕阳往往见渔樵,古树阴阴乱啼鸟”将画面转向了傍晚时分,渔夫与樵夫在夕阳下劳作,古树下鸟儿纷飞,一派和谐共生的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望中峰高云锦张,如此溪山犹故乡”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深切喜爱,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将眼前的山水视为自己的故乡。
“元坛观里三峰出,白鹭洲边二水长”进一步扩展了视野,描绘了更广阔的自然景观,三峰耸立,白鹭洲边水流悠长,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碧梧翠竹连江岸,菊潭秋屿花争乱”则将视线转向了江岸与岛屿,碧绿的梧桐与翠竹相连,菊花盛开于秋屿之上,展现出秋季的勃勃生机。
“好景偏宜白日游,年华每被青春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循环更替,时间的流逝。
最后,“寄语溪水如有情,氤氲佳气常钟灵。山中美酒置千斛,待我归来寻旧盟”则是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告白,希望与溪水、山林保持长久的友谊,并期待未来能再次回到这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山水诗。
春风入香刹,暇日独游衍。
旷然莲花台,作礼月光面。
乘兹第八识,出彼超二见。
摆落区中缘,无边广弘愿。
长廊朝雨毕,古木时禽啭。
积翠暧遥原,杂英纷似霰。
凤城腾日窟,龙首横天堰。
蚁步避危阶,蝇飞响深殿。
大通智胜佛,几劫道场现。
行人临水去,新咏复新悲。
万里高秋月,孤山远别时。
挂帆严子濑,酹酒敬亭祠。
岁晏无芳杜,如何寄所思。
儒者久营道,诏书方问贤。
至精一耀世,高步谁同年。
何树可栖凤,高梧枝拂天。
脱身凫舄里,载笔虎闱前。
日月传轩后,衣冠真列仙。
则知骊龙珠,不秘清泠泉。
才子贵难见,郢歌空复传。
惜哉效颦客,心想劳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