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湿屋多漏,怯寒窗不开。
龙涎时吐雾,麈尾任生埃。
独与韦编对,谁能蜡屐来。
天知蚕麦病,愿唤雨师回。
避湿屋多漏,怯寒窗不开。
龙涎时吐雾,麈尾任生埃。
独与韦编对,谁能蜡屐来。
天知蚕麦病,愿唤雨师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久雨天气下人们生活困顿的画面。"避湿屋多漏,怯寒窗不开"表达了居住环境的潮湿与寒冷,以及对外界的封闭状态。接下来的"龙涎时吐雾,麈尾任生埃"则形象地展示了室内的湿润和尘埃无处不在,龙涎指的是蜘蛛网,它在湿气中时常吐出雾气,而麈尾(一种动物的毛)随意生长着灰尘。
诗人接着写道"独与韦编对,谁能蜡屐来",这里表达了孤独和无聊的情绪,以及对外界联系的渴望。韦编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式,这里用以比喻书籍成为了诗人的唯一伴侣,而蜡屐则是指古代的一种信使系统,诗人询问在这种孤独中,有谁能够像蜡屐那样传递信息或带来希望。
最后两句"天知蚕麦病,愿唤雨师回"表现了诗人对久雨不止的担忧,以及对自然和谐状态的渴望。这里的“蚕麦”指的是蚕豆与小麦,即农作物,而“病”则是久雨导致的灾害。诗人希望天知道这些,愿意呼唤能带来雨水的雨师(古代神话中掌管降雨的神祇)回来,以结束这无尽的干旱。
整首诗通过对室内环境和外部世界的描绘,展示了久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心灵上的压抑,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希望与改变的深切愿望。
火燄山之麓,水石生于谷。
遇旱水不枯,悬厓挂飞瀑。
源头有火泉,泉达火亦然。
涓涓炎炎聚,赫濯但无烟。
燄或升数尺,风扇火铄石。
石泐黝而坚,焦土磺气炙。
投木火猝高,烟起如焚膏。
奚堪调鼎鼐,只可涤氄毛。
我闻温泉天下有,又知火泉世界无。
夜光遍烛昼不熄,开台久已炫舆图。
五行本相生,亦有互相剋。
水火既同居,偏成此奇特。
太极分两仪,天地定位之。
山泽通其气,阴阳何差池。
古有甘泉赋,今见火泉窟。
蕞尔一台阳,怪事书咄咄。
土宇厚版章,番界搜未得。
尚有玲珑号玉山,晴明可望不可即。
人生贵适意,安用妄营为。
汲泉品佳茗,兴到便吟诗。
诗成不雕琢,一任人嘲嗤。
或题招隐句,或裁游仙词。
时时自吟咏,悠悠寄所思。
所思在古人,古今不同时。
韦柳与元白,夙昔梦见之。
虫鸟鸣天籁,春秋各有司。
问我何为者,我亦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