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翠为裳,凝丹作距,飞来何处烟暝。
金索珊珊,落下碧梧银井。
忆蜀国、待诏图中,共棘雀、山花相映。难定。
试洗却浓妆,雪衣嫌影。
挂向玉堂深处,莫百啭軥辀,恼人幽靓。
梦结梨云,怕是数声惊醒。
若觅句、负手巡檐,更摊书、茶清香冷。风静。
好低徊一曲,伴他寒磬。
织翠为裳,凝丹作距,飞来何处烟暝。
金索珊珊,落下碧梧银井。
忆蜀国、待诏图中,共棘雀、山花相映。难定。
试洗却浓妆,雪衣嫌影。
挂向玉堂深处,莫百啭軥辀,恼人幽靓。
梦结梨云,怕是数声惊醒。
若觅句、负手巡檐,更摊书、茶清香冷。风静。
好低徊一曲,伴他寒磬。
这首《月华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鹧图景。开篇“织翠为裳,凝丹作距”,以翠绿与鲜红的色彩对比,勾勒出山鹧的羽毛之艳丽,展现出其独特的外貌特征。接着,“飞来何处烟暝”一句,通过环境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山鹧从烟雾缭绕的远方翩然而至。
“金索珊珊,落下碧梧银井”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鹧飞翔的姿态和落地的动作描绘得生动形象,仿佛能听到其翅膀轻轻拂过空气的声音,以及落在碧梧银井时的清脆声响。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山鹧的动态美,也赋予了其生命感。
“忆蜀国、待诏图中,共棘雀、山花相映”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将山鹧置于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环境中,与棘雀、山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这里不仅描绘了山鹧的生活场景,也暗示了其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难定。试洗却浓妆,雪衣嫌影。”这一转折,通过“浓妆”与“雪衣”的对比,强调了山鹧羽毛的洁白无瑕,同时也表达了对山鹧形象的赞美。洗却浓妆,意味着去除表面的装饰,展现出其内在的纯净之美。
接下来的“挂向玉堂深处,莫百啭軥辀,恼人幽靓”几句,将山鹧的形象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玉堂深处,象征着高雅与宁静,山鹧在此处悠然自得,其歌声虽美,却避免了过于喧嚣,以免打扰到周围的宁静与美丽。
“梦结梨云,怕是数声惊醒。”这一句通过梦境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山鹧形象的神秘与梦幻色彩。梨云,既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也是梦境中的意象,与山鹧的歌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
最后,“若觅句、负手巡檐,更摊书、茶清香冷。风静。好低徊一曲,伴他寒磬。”这一段文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思考空间。在风静之时,诗人或漫步于檐下,或摊开书籍,品茗读书,与山鹧的低鸣相伴,感受着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寒磬之声,似乎在远处回响,与山鹧的歌声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鸣,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尾声。
整首诗通过对山鹧形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生活哲理的思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构建了一个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深意的艺术世界。
话虚无,中莲出,人得遇希扬。高胜我,事事总辉光。
兀腾腾自在,风动、与道相当。
藏宝,花开后,空里撒真香。傍。
银浪淼,逢烟焰,暑气成霜。青芽金叶,片片清凉。
兆城南岭立,字得、天外铺张。
生忆,怀词曲,须唱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