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斜桥峡,林疏见草堂。
松涛翻面浪,花雨杂天香。
归鸟云千树,幽人月半床。
凭阑忆明远,露下生微凉。
转过斜桥峡,林疏见草堂。
松涛翻面浪,花雨杂天香。
归鸟云千树,幽人月半床。
凭阑忆明远,露下生微凉。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独自登上鲍侍御的园林亭台,所见到的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转过斜桥峡,林疏见草堂”,以动态的视角展开,通过“转过”、“斜桥”、“峡”等词,营造出一种穿越幽静路径的氛围,随后“林疏见草堂”则揭示了目的地,展现出草堂在稀疏树林中的隐秘与宁静。
接下来,“松涛翻面浪,花雨杂天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感官描写。松涛被比作翻滚的海浪,形象地展现了风吹过松林时的壮观景象;而“花雨杂天香”则描绘了花瓣随风飘落,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朵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春日里生机勃勃、香气扑鼻的氛围。
“归鸟云千树,幽人月半床”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归巢的鸟儿在云层中穿梭,仿佛是天空中的点点星辰,而“幽人月半床”则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超脱,月光洒在半张床上,既显出了环境的清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最后,“凭阑忆明远,露下生微凉”表达了诗人站在栏杆上,回忆起远方的朋友或美景,心中涌起了一丝淡淡的凉意,可能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是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整个画面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情感。
去年秋半西江口,夜上江楼饮江酒。
欲问青天借玉盘,等得浮云变苍狗。
天风惨澹含清秋,夜色苍茫江水流。
移床傍檐看月出,月未肯出令人愁。
圆芦吹裂客罢语,恐在丹霄复何许。
一声初自耳边来,三更却向楼前去。
人生无定可堪论,东西南北似浮云。
故人吹散天一角,惊鸿零落秋江群。
今年不听鸣江橹,月黑风悲窗绕树。
一杯无酒可浇愁,夜闭蓬门听风雨。
千秋节当八月五,御楼卷帘看马舞。
黄衫玉带分两行,绣衣宫人击雷鼓。
梨园法曲凄且清,相传犹是隋家声。
宜春北院蛾眉小,初按新声未有名。
侍女焚香跪瑶席,更看真妃作生日。
恰值南方驿使来,旋采风枝露犹湿。
当时盛事人争传,荔枝香曲是新翻。
宫中行乐事亦秘,此曲不许人间闻。
马嵬梦断香尘息,满山荔子无人摘。
却归西内冷如冰,一听遗音泪空滴。
报本精禋自国南,先期清庙宿斋严。
层霄初扩同云霁,暖吹俄回海日暹。
十万军容冰作阵,九街鸳瓦玉为檐。
肃雍显相同元老,行庆均釐四海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