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看山送夕阳,板桥归去月如霜。
倦来一枕松间梦,不到红尘底事忙。
竟日看山送夕阳,板桥归去月如霜。
倦来一枕松间梦,不到红尘底事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西樵山中闲适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美景的深深陶醉。首句“竟日看山送夕阳”,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全日沉浸在山景之中,直至夕阳西下,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境。接着,“板桥归去月如霜”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霜,营造出一片清冷而静谧的夜晚景象,暗示了诗人归途中的宁静与祥和。
“倦来一枕松间梦”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氛围,诗人因疲倦而沉入松林间的梦境,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外界的喧嚣与忙碌。“不到红尘底事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精神风貌。
空斋寂寞春寒,坐来庭竹风声悄。
天低云暖,冰花谁剪,须臾云扰好是东君,与时呈瑞,春回枯槁。
快黄尘厌尽,千林膏沐,休更问,青山老。
我爱春来起早。恍芸窗、光摇琼岛。
玉华城郭,炊烟巷陌,酒旗风袅。
高兴悠然,沽垆思与,文园倾倒。
为使君预报,春城灯火,比年时好。
家住孤峰,门临曲涧,木作横桥。
与世事相违,心求活计,蓑衣挂体,斧柄悬腰。
出入玄关,往来幽径,直上高山采古樵。
时攀就,把千枝攒簇,一担平挑。归来快乐逍遥。
且放下千斤饮一瓢。
这日用家常,随缘随分,今朝明日,自有新条。
一曲高歌,三声短笛,遏断行云透碧霄。
其中乐,有山猿献果,四皓相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