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伏。
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
齐驮届宝城,共睹能仁德。
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伏。
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
齐驮届宝城,共睹能仁德。
这首诗以佛教思想为背景,探讨了欲望、贪爱、嗔恚、痴愚等六种烦恼(六欲)如何蒙蔽人的智慧与福力,导致心灵的痛苦与混乱。诗人通过“五欲”、“五盖”、“六根”、“六贼”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烦恼对人心灵的侵蚀。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欲望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追逐着人们的情感;而贪爱则如同一张无形的网,随着人们的心意编织,将人困在其中,难以自拔。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种烦恼,它们如同障碍物,阻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四流”可能是指四种烦恼的持续流动,象征着烦恼的不断涌现和影响,无法停止。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烦恼比作秋天的落叶,即使改变了一些事物的本质(如“至金”),但烦恼的根源并未彻底消除,需要斩断烦恼的根源,才能达到解脱。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伏。”鸽子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平静与纯洁,而猿猴则代表了人类的欲望与冲动。这两句表达了通过观察与反思,人们可以逐渐克服内心的欲望与冲动,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强调了只有彻底去除欲望的遮蔽,才能超越烦恼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升华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中关于烦恼与解脱的哲理,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