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敲火马跑泉,直过阴山路八千。
不见长安惟见日,时将草色记流年。
石头敲火马跑泉,直过阴山路八千。
不见长安惟见日,时将草色记流年。
这首明代诗人唐之淳的《塞下曲(其二)》描绘了一幅边塞生活的画面。首句“石头敲火马跑泉”,生动展现了边疆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生火的情景,石头击打泉水,马匹在一旁奔跑,显示出军旅生活的艰辛与活力。次句“直过阴山路八千”则强调了行程的遥远和艰难,阴山之路漫长险峻,但战士们毫不犹豫地穿越过去。
后两句“不见长安惟见日,时将草色记流年”表达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们身处边疆,远离繁华的长安,只能通过每日升起的太阳来感受时间的流转,同时借草木之色的变化寄托对家乡岁月的怀念。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边塞生活的壮丽与苍凉,以及戍边将士的坚韧与思乡之情。
洛神一醉未醒。俯鉴窥红影。
万绿森相卫,西风静、不放冷。侵晓鸥梦稳。非尘境。
棹月香千顷。锦机靓。亭亭不语,多应嗔赋玉井。
西湖游子,惯识雨愁烟恨。只恐吴娃暗折赠。耿耿。
柔丝容易萦损。
暮草堆青云浸浦。记匆匆、倦篙曾驻。
渔榔四起,沙鸥未落,怕愁沾诗句。
碧袖一声歌,石城怨、西风随去。
沧波荡晚,菰蒲弄秋,还重到、断魂处。
酒易醒,思正苦。想空山、桂香悬树。
三年梦冷,孤吟意短,屡烟钟津鼓。
屐齿厌登临,移橙后、几番凉雨。
潘郎渐老,风流顿减,闲居未赋。
千载风云,庆符良月先呈瑞。
旧家阴郭帝恩浓,圭衮公侯地。不道蝉联鼎贵。
对秋灯、依然风味。紫囊归去,绿野闲来,青毡都未。
琴鹤相随,小山花竹便幽意。
满襟和气是藏春,日觉诗名起。已动金瓯姓字。
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