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瀜不计亩,陂柳许多侵。
半是丹楼影,全消白鹭心。
虚亭无向背,隔寺隐高深。
一雨思新浣,从人自息阴。
冲瀜不计亩,陂柳许多侵。
半是丹楼影,全消白鹭心。
虚亭无向背,隔寺隐高深。
一雨思新浣,从人自息阴。
这首诗描绘了后湖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水、柳树、丹楼、白鹭等自然元素与人工建筑的和谐共存。诗人以“冲瀜不计亩”开篇,巧妙地将湖面的广阔与计量单位的微小形成对比,展现出湖水的浩瀚与深远。接着,“陂柳许多侵”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湖边柳树的茂盛,它们似乎在不经意间侵占了湖畔的空间,给读者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视觉感受。
“半是丹楼影,全消白鹭心”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描绘了湖面上倒映着的丹楼(可能是指红色或装饰华丽的楼阁)的影子,另一方面则通过“全消白鹭心”表达了白鹭在如此美景中仿佛也沉浸其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宁静。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与建筑的融合之美,也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虚亭无向背,隔寺隐高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和谐共生的主题。虚亭作为一处静谧的休息之所,没有明确的方向感,给人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感觉。而“隔寺隐高深”则通过寺庙的存在,暗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两者在精神层面的相互依存。
最后,“一雨思新浣,从人自息阴”两句,以一场雨为引子,表达了对清新、宁静生活的向往。雨后的景象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让人心情舒畅,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能够给予人们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后湖及其周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以及在自然景观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主题。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五月进农黍,三叶换阶蓂。
不知今夕何夕,嵩岳庆生申。
莲幕泮宫小试,花悬二车遍历,所至蔼芳声。
一札颁明诏,千里寄专城。
席方温,边报警,塞飞尘。
腹中数万兵甲,笑却狄人兵。
金印明年如斗,黄阁有人引类,阔步到公卿。
遥拜祝椿算,长愿侍枫宸。
两叶蓂开,千年桃熟,恰近秋期十三日。
寿星辉映福星现,寿山高对城山立。
蕊宫仙,王母宴,瑶池客。
齐劝芳樽斟玉液。
齐唱新词翻玉笛。
岁岁今朝陪燕集。
荣华富贵长年出,重重锦上花添色。
谢庭兰,燕山桂,登科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