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始入舟,遥望徐州郭。
水行已信宿,甫至城下泊。
洪涛蹴长空,惊风怒相薄。
乾坤无端倪,云水互参错。
初疑鲸鲵斗,复恐蛟鼍跃。
篙师为苍黄,客子俱骇愕。
伤哉楚君臣,伯图已寂寞。
空馀苏公楼,突兀倚寥廓。
徐人昔恃公,安若山与岳。
文章与元气,万古相磅礴。
大河失故道,崩奔势逾虐。
生人化鱼鳖,中州废耕凿。
安得不世才,为君拯民瘼。
九原何茫茫,可爱不可作。
一昨始入舟,遥望徐州郭。
水行已信宿,甫至城下泊。
洪涛蹴长空,惊风怒相薄。
乾坤无端倪,云水互参错。
初疑鲸鲵斗,复恐蛟鼍跃。
篙师为苍黄,客子俱骇愕。
伤哉楚君臣,伯图已寂寞。
空馀苏公楼,突兀倚寥廓。
徐人昔恃公,安若山与岳。
文章与元气,万古相磅礴。
大河失故道,崩奔势逾虐。
生人化鱼鳖,中州废耕凿。
安得不世才,为君拯民瘼。
九原何茫茫,可爱不可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抵达徐州时所见的壮丽景象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首句“一昨始入舟,遥望徐州郭”点明行程,随后诗人描述了舟行夜宿后清晨到达徐州城下的情景。接着,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黄河的汹涌澎湃,以及风浪交加的壮观景象,“洪涛蹴长空,惊风怒相薄”,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力量。
诗人进一步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通过“初疑鲸鲵斗,复恐蛟鼍跃”等比喻,表达了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深刻思考。紧接着,诗人提到楚国君臣的故事,感叹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寂寞,“伤哉楚君臣,伯图已寂寞”。
诗中还特别提到了苏轼在徐州留下的遗迹——苏公楼,强调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空馀苏公楼,突兀倚寥廓”。诗人赞美了苏轼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文章与元气,万古相磅礴”,并以此引出对徐州人民过去依赖苏轼保护的回忆,“徐人昔恃公,安若山与岳”。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忧虑,“大河失故道,崩奔势逾虐。生人化鱼鳖,中州废耕凿”,指出黄河改道带来的灾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生活困苦、农业生产荒废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诗人呼唤“安得不世才,为君拯民瘼”,表达了对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伟大人才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历史人物的深情缅怀,同时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理想人物的崇高期待。
雄关上郡,看城根削铁,土花埋镞。
十月悲风如箭叫,此地曾称钜鹿。
白浪轰豗,黄沙苍莽,霜蚀田夫屋。
车中新妇,任嘲髀里生肉。
太息张耳陈馀,当年刎颈,末路相倾覆。
长笑何须论旧事,坻水依然微绿。
欲倩燕姬,低弹赵瑟,一醉生平足。
井陉日暮,乱鸦啼入枯木。
瑟瑟阴阴,嗟哉此声,胡为乎来。
似灵龟夜吼,狂崩断岸,角鹰秋起,怒决荒台。
忽漫沈吟,陡焉掩抑,细抵游丝缀落梅。
冰弦内,惹一宵涕泪,万种悲哀。十年前记追陪。
乍握手霜灯暗自猜。
叹朱门酒肉,谁容卿傲,梨园子弟,总妒君才。
牢落关河,聊萧身世,迸入空庭小忽雷。
颠狂甚,骂人间食客,大半驽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