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勿斋蜡梅》
《次韵勿斋蜡梅》全文
宋 / 周端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不与南枝斗粉光,品题应合让苏黄。

融成蜂蜡千葩秀,散作龙涎几阵香。

立悟瞿昙真面目,坐忘姑射旧梳妆。

好风吹堕檀心句,白雪空惊寡和章。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zhāiméi
sòng / zhōuduānchén

怀huáinánzhīdòufěnguāngpǐnyìngrànghuáng

róngchéngfēngqiānxiùsànzuòlóngxiánzhènxiāng

tánzhēnmiànzuòwàngshèjiùshūzhuāng

hǎofēngchuīduòtánxīnbáixuěkōngjīngguǎzhāng

注释
南枝:指南方的花朵,可能暗指其他诗人或作品。
苏黄:苏轼和黄庭坚,宋代著名诗人。
蜂蜡:比喻事物的精华或滋养。
瞿昙:佛教用语,可能指佛陀或佛法。
姑射:古代神话中的仙女,此处可能象征理想或高洁。
檀心句:檀香般的诗句,形容诗句优美。
白雪:比喻纯洁的诗篇。
寡和章:缺少和声的诗章,意指没有得到他人的共鸣。
翻译
不与南方的花朵争艳丽,评价应当让给苏东坡和黄庭坚。
它像融化的蜂蜡般,滋养着众多花朵,散发出阵阵龙涎香的气息。
立刻领悟到瞿昙的真谛,静坐中忘记姑射仙子的旧日容颜。
清风轻轻吹落如檀香般的诗句,洁白的诗篇只因缺少和声而显得孤单。
鉴赏

这首宋诗《次韵勿斋蜡梅》是周端臣所作,诗人以蜡梅为题材,通过对蜡梅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品质和魅力。首句“不与南枝斗粉光”,蜡梅不与春天盛开的花朵争艳,表现出其淡泊名利的品格。次句“品题应合让苏黄”,将蜡梅的品质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相提并论,暗示其高雅的艺术价值。

“融成蜂蜡千葩秀”描绘了蜡梅花瓣如蜜蜡般晶莹,花朵繁多而秀美;“散作龙涎几阵香”则赞美了蜡梅香气浓郁,如同龙涎香般令人陶醉。诗人进一步通过“立悟瞿昙真面目,坐忘姑射旧梳妆”这两句,将蜡梅的禅意与古代美女姑射仙子的清雅相比,强调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最后,“好风吹堕檀心句,白雪空惊寡和章”以风中飘落的诗句和白雪般的梅花比喻蜡梅的诗意之美,然而却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和欣赏,表达了对蜡梅孤芳自赏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蜡梅的细腻描绘和寓意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蜡梅的喜爱和对其独特韵味的赞赏。

作者介绍

周端臣
朝代:宋   字:彦良   号:葵窗   籍贯:建业(今南京)

周端臣,宋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寓临安。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其曾经“御前应制”。后出仕,未十年而卒(释斯植《采芝集·挽周彦良》“白首功成未年”)。其词作今存九首,内容多为伤春、怨别,其中有四首“西湖”词。亦能诗,《诗家鼎脔》及《宋诗纪事》收其诗九首。有《葵窗词稿》,已佚。《江湖后集》卷三辑有其诗一卷。  周端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后集》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猜你喜欢

诏狱过慧岩里

去年送子越江西,几度相思梦转迷。

此日械舟双棹急,夜深风雨过梁溪。

(0)

兰溪九日

越水吴山久倦游,登临转觉动人愁。

一蓑烟笛沧江暮,万壑寒声落叶秋。

佳节莫看陶令菊,异乡休上仲宣楼。

楚台荒草经霜白,且把茱萸对酒瓯。

(0)

斋居.时隶司徒卿·其二

暮鸦巢树定,春望正漫漫。

月夜地曹静,风郊天仗寒。

万年周社稷,百辟汉衣冠。

深愧书生腐,惟馀一寸丹。

(0)

檗谷.王侍郎图

王子自闽来,揪愀颜色枯。

须臾陨双泪,语我檗谷图。

旻天覆下土,林鸦亦哺雏。

我独失其怙,怀抱泣呱呱。

哀此北堂人,青春抚遗孤。

中道复弃捐,旻天降虐肤。

晨鸡入省视,茕茕鲜盘壶。

今也稍丰裕,肥甘逮妻孥。

敝庐多寒暑,簟裀无褐蒲。

冠裳锡双诰,安得奉桑榆。

旻天覆下土,不闻予号呼。

桐棺薄如墨,土浅且坟垆。

兹能读丧礼,空有龙虎区。

朝露零春华,秋霜寒如铺。

牲醴亦嘉旨,安得奉庖厨。

旻天覆下土,胡戾独予诛。

空山柏如金,其味苦如荼。

茫茫风木恨,直与乾坤俱。

闻之重感伤,为君歌且都。

努力树名德,毋愧曾闵徒。

(0)

约鹅湖费阁老明年同游武夷山因作短歌二首赠别·其二

野鹤照衣来清濆,山树开花留白云。

他日移居溪水上,道衣同拜武夷君。

(0)

纵笔二首·其二

细雨年华冉冉,高江木叶青青。

万事付钓竿手,一生读种鱼经。

(0)
诗词分类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诗人
李若水 张伯端 徐玑 裘万顷 柳亚子 叶恭绰 胡曾 朱庆馀 赵师秀 王勃 熊琏 李频 韩翃 于右任 徐鹿卿 史达祖 揭傒斯 冯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