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此计,问当年、谁与寻盟鸥鸟。
许国勋名彝鼎在,风月不妨吟笑。
碧草台边,红云溪上,寿杖扶诗老。
水浮天处,未应俗驾曾到。
盛事埒美知章,鉴湖君赐,宸翰今题号。
指点飞烟轻霭外,有路直通仙岛。
蓑笠渔船,琴书客坐,清夜尊罍倒。
未须归去,片蟾初上林表。
扁舟此计,问当年、谁与寻盟鸥鸟。
许国勋名彝鼎在,风月不妨吟笑。
碧草台边,红云溪上,寿杖扶诗老。
水浮天处,未应俗驾曾到。
盛事埒美知章,鉴湖君赐,宸翰今题号。
指点飞烟轻霭外,有路直通仙岛。
蓑笠渔船,琴书客坐,清夜尊罍倒。
未须归去,片蟾初上林表。
这首宋词以扁舟泛游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面。开篇“扁舟此计,问当年、谁与寻盟鸥鸟”表达了诗人对与鸥鸟结盟、超脱尘世的向往。接着,“许国勋名彝鼎在,风月不妨吟笑”展现了诗人虽有功勋但不拘小节,乐于在山水间吟诗作对的洒脱。
“碧草台边,红云溪上,寿杖扶诗老”描绘了诗人游览的优美环境,以及他手持寿杖、老而好学的形象。“水浮天处,未应俗驾曾到”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宁静与远离尘嚣。下片,“盛事埒美知章,鉴湖君赐,宸翰今题号”赞美了友人徐尉的雅致,将此次游湖视为知章般的盛事,并提及皇帝的御笔题字,增添了荣耀。
“指点飞烟轻霭外,有路直通仙岛”运用了神话色彩,暗示了石湖的神秘与仙境之感。诗人想象自己乘舟直抵仙岛,过着渔樵琴书的生活。“蓑笠渔船,琴书客坐,清夜尊罍倒”描绘了这种闲适的生活场景,夜晚饮酒谈笑,自在无比。
最后,“未须归去,片蟾初上林表”以月升为结,诗人表示在这样的美景中不愿离去,享受着自然与友情的滋养。整首词语言流畅,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