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谒朱明白石天,丹砂遗灶尚依然。
非关采药求金汞,那得乘风到玉田。
葬后衣冠留往日,岩前碑碣是何年。
若论冲举寻常事,请读君家抱朴篇。
曾谒朱明白石天,丹砂遗灶尚依然。
非关采药求金汞,那得乘风到玉田。
葬后衣冠留往日,岩前碑碣是何年。
若论冲举寻常事,请读君家抱朴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葛稚川先生祠的拜谒之行,充满了对古代仙人生活的遐想与敬仰。首联“曾谒朱明白石天,丹砂遗灶尚依然”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祠堂的环境,暗示着葛稚川曾经在此修行,留下了许多神秘的痕迹。诗人并未直接提及葛稚川的修道活动,而是通过“丹砂遗灶”这一细节,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玄奥色彩的世界。
颔联“非关采药求金汞,那得乘风到玉田”则进一步揭示了葛稚川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这里“采药求金汞”暗喻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乘风到玉田”则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逍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葛稚川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探索与追求,而非物质上的积累。
颈联“葬后衣冠留往日,岩前碑碣是何年”转而描述了祠堂内的景象,通过“衣冠”和“碑碣”的存在,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和时间的流逝。这些古老的遗物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读者不禁思考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
尾联“若论冲举寻常事,请读君家抱朴篇”则以一种谦逊的姿态邀请读者深入阅读关于葛稚川的著作《抱朴子》,以此来进一步了解这位古代仙人的生活哲学和思想。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葛稚川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葛稚川先生祠的拜谒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仙人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与思考,同时也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游山到处不拟出,几向官程问山入。
旁人笑我底悠悠,我亦应缘聊兀兀。
平生作诗忌大巧,到此真成肠胃绕。
试将阁笔罢楮生,又病囊中此山少。
入山已破山中云,出山定复松崖根。
合龙端为此得名,达观妙旨又莫论。
如闻墨潘氏,一派传婢子。
世上多徇名,我曹宁贵耳。
公其品题之,为我致窗几。
定知青出蓝,未信橘为枳。
升堂与入室,亦喻接花理。
又如淮王仙,鸡犬悉飞逝。
况兹薪水供,得法信有是。
我书初不工,为诗长费纸。
笔墨倘精妙,尚可令予起。
誓将扫灶煤,顿顿烧寒苇。
度日有不烦,扫煤复何自。
公闻应大笑,士穷乃如此。
非但我有求,知名渠自尔。
玉谿佳山水,不减阆州南。
新居助幽深,所万成竹参。
徐郎亦如事,知公幽趣耽。
过溪买龙雏,云根破烟岚。
地形择便宜,土壤泉亦甘。
春雷一番筍,要戒园翁馋。
邻进而约来往,要须开径天。
风月无常主,平分未为贪。
定有王子猷,造门不舆蓝。
啸咏忘主宾,用意端不凡。
政尔功名迫,此事未易谭。
待公幅巾归,我亦脱青衫。
江清可钓思持竹,地广可耕思种粟。
胡为作计久低回,而乃觅官亲贱辱。
南州徐孺晚与游,江东文度昔所熟。
堂堂荆州止获一人半,我邦有此二士差亦足。
五君流咏转竹林,兰亭何意慕金谷。
徐诗到眼以数过,王笔入手曾未读。
但能赠我以规不以颂,不用崇酒仍载肉。
嗟哉他人岂无言,交友不高徒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