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犹残烧,长途草半青。
柳条初动色,黄鸟乍堪听。
涧水通鱼扈,人烟傍鹄亭。
凭高时一望,渺渺尽南溟。
旷野犹残烧,长途草半青。
柳条初动色,黄鸟乍堪听。
涧水通鱼扈,人烟傍鹄亭。
凭高时一望,渺渺尽南溟。
此诗描绘了高凉地区旅途中的景象,以旷野、长途、柳条、黄鸟、涧水、人烟等自然元素构成画面,展现了诗人行走在蚬岗道中的所见所感。
首句“旷野犹残烧”,开篇即勾勒出一片辽阔的原野上,仍有余烬未灭,暗示着这片土地曾经历过的热烈与生机。接着,“长途草半青”一句,将视线拉远,展现了一条绵延不绝的道路,两旁是半绿半枯的草地,既显荒凉又带生机。
“柳条初动色,黄鸟乍堪听”两句,细腻地捕捉了春天的气息。柳条开始泛出嫩绿,黄莺啼鸣声清脆悦耳,仿佛在宣告春天的到来,给旅途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涧水通鱼扈,人烟傍鹄亭”则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清澈的山涧水流淌,鱼儿欢快地游弋其中;远处有人家炊烟袅袅升起,靠近鹄亭的地方,人烟稀疏,却也别有一番宁静之美。
最后,“凭高时一望,渺渺尽南溟”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感受。广阔的视野中,大海似乎就在眼前,给人一种开阔而深邃的感觉,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广阔与深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行走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山中老僧年近百,相遇能将礼数执。
高谈竟日可忘机,倚杖临风面山立。
数十年中世事移,历历言之非剿袭。
守边将帅少生还,姓名屈指犹记忆。
此地由来民力艰,离乱兵荒偏不一。
山川如故生灵希,感慨当年犹战惕。
于今已历五十秋,边方约略烽烟熄。
流光一逝不复还,追思往事堪悲泣。
老僧只在此山中,一坞白云伴枯寂。
长安多少美王孙,风采豪华如结习。
宦海茫茫未可知,人心大半多荆棘。
何如野衲长幽栖,不是枯鱼慎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