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悬铎,毁以声鸣。堂中秉烛,消以膏明。
炫名者相轧,斗知者必争。
谋度于义者斯得,事因于民者可成。
民可近不可下,义正我仁安人。
趋吉无过知足,止谤莫如修身。
圣人存神索至,君子泰而不骄。
河以委蛇故远,山以陵迟故高。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祸为德根,忧为福堂。
书称朽索,易著苞桑。矜矜惴惴兮,吾遑敢康。
檐前悬铎,毁以声鸣。堂中秉烛,消以膏明。
炫名者相轧,斗知者必争。
谋度于义者斯得,事因于民者可成。
民可近不可下,义正我仁安人。
趋吉无过知足,止谤莫如修身。
圣人存神索至,君子泰而不骄。
河以委蛇故远,山以陵迟故高。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祸为德根,忧为福堂。
书称朽索,易著苞桑。矜矜惴惴兮,吾遑敢康。
这首诗《杂言》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其内容深邃,寓意丰富。
首句“檐前悬铎,毁以声鸣”,以檐前悬挂的铎铃象征着道德与正义的声音,即使被破坏,其声音依然能响彻云霄。接着“堂中秉烛,消以膏明”则比喻在明亮的烛光下,黑暗得以消散,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驱逐无知与愚昧。
“炫名者相轧,斗知者必争”揭示了社会上名利之争的残酷现实,而“谋度于义者斯得,事因于民者可成”则强调了遵循道义和依靠民众力量的重要性。
“民可近不可下,义正我仁安人”表达了对民众的尊重和爱护,以及通过正义和仁慈来维护社会稳定的理念。“趋吉无过知足,止谤莫如修身”教导人们追求幸福应以满足现状为度,避免诽谤的最佳方式是自我修养。
“圣人存神索至,君子泰而不骄”赞扬了圣人和君子的高尚品质,他们内心充实,处世泰然自若。“河以委蛇故远,山以陵迟故高”运用自然现象比喻,河流蜿蜒曲折因而显得遥远,高山逐渐增高才显得高大,暗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持久性。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告诫人们不要忽视小的伤害,否则可能导致更大的祸患。“祸为德根,忧为福堂”指出祸害是道德的根源,忧虑则是幸福的源泉,体现了逆境中的成长与转变。
“书称朽索,易著苞桑”引用典故,强调文字记载的重要性,如同朽索之绳可以记录历史,易经中的苞桑则象征着智慧与教诲。“矜矜惴惴兮,吾遑敢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谨慎与不安,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道德、智慧、社会、人性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展现了弘历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君主对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以及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