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谁堪领簿书,绕亭苍翠可逃虚。
清风入榻茶烟罢,疏雨鸣梢午梦馀。
赋就梁园无俗调,影摇湘水动仙裾。
主人最爱清狂客,为问王猷肯命车。
长日谁堪领簿书,绕亭苍翠可逃虚。
清风入榻茶烟罢,疏雨鸣梢午梦馀。
赋就梁园无俗调,影摇湘水动仙裾。
主人最爱清狂客,为问王猷肯命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竹林场景。首句“长日谁堪领簿书”,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繁琐事务的厌倦,渴望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解脱。接着,“绕亭苍翠可逃虚”一句,通过描写环绕亭台的苍翠竹林,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意境。
“清风入榻茶烟罢,疏雨鸣梢午梦馀”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竹林中的静谧氛围。清风拂过,茶香散尽,午后的轻雨在竹梢上轻声细语,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让人心灵得到洗涤和放松。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赋就梁园无俗调,影摇湘水动仙裾”则将思绪延伸至历史与神话之中。诗人以“梁园”这一文化符号,表达了自己作品的高雅与不凡,与世俗之调形成对比。同时,通过“湘水”与“仙裾”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飘逸空灵的境界,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的向往。
最后,“主人最爱清狂客,为问王猷肯命车”两句,以主人对“清狂客”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名士王猷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与敬仰。这里的“清狂客”并非贬义,而是指那些追求个性、不拘一格的文人雅士,他们往往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共同享受这份来自自然与心灵深处的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与文化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志趣相投之友的渴望,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自恨多情,为何这样难绝。闷昏昏、没些情节。
到如今、诸事废此心不灭。尚牵缠、想着迎风待月。
病起穿衣,带儿却倩人结。瘦将来、臂才一捻。
这离愁多簇在,翠眉两叶。便欢时、却是与愁同活。
恨事多如许。记前年、秣陵城下,群公相聚。
座有宗生高兴极,招手狂吟而去。
路踏入、乱山荒坞。
再上孝陵回首望,见禁城、秋柳垂烟莫。
是往日,朝天处。运移汉祚畴能拒。
叹从来、蜗头蛮触,都归历数。
指点六朝遗迹在,多少兴亡之故。
曾一夕、共论千古。
来岁重游君不见,也铜驼、石马知回顾。
只髣髴,精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