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三犯渡江云/渡江云.旧平声,今改入声,为竹友谢少保寿》
《三犯渡江云/渡江云.旧平声,今改入声,为竹友谢少保寿》全文
宋 / 陈允平   形式: 词  词牌: 渡江云

风流三径远,此君淡薄,谁与伴清足。

岁寒人自得,傍石锄云,闲里种苍玉。

琅玕翠立,爱细雨、疏烟初沐。

春昼长,秋声不断,洗红尘凡俗。高独。

虚心共许,淡节相期,几人闲棋局。

堪爱处,月明琴院,雪晴书屋。

心盟更许青松结,笑四时、梅矾兰菊。

庭砌晓,东风旋添新绿。

(0)
翻译
风流不再,竹林幽深,无人共享宁静。
寒冬时节,我独自享受,倚石劳作,种下青翠的竹子。
翠竹挺立,喜爱细雨轻烟后的清新。
春日漫长,秋意不断,洗净尘世纷扰,显得高洁。
竹子谦逊,清淡的节操,又有几人能悠闲地对弈。
最令人喜爱的是,月光洒满琴院,雪后书屋更显雅致。
心志相约,与青松为友,笑看四季变换,梅兰菊各展芳华。
清晨庭院,春风又带来新生的绿色。
注释
风流:指风雅之事,也指人物的风采。
此君:指竹子。
淡薄:清淡,不追求繁华。
伴清足:相伴清静的人。
傍石锄云:倚着石头锄地,形容田园生活。
苍玉:青翠的竹子。
洗红尘凡俗:洗净世俗的尘埃。
虚心:竹子的特性,象征谦逊。
淡节:清淡的节操。
闲棋局:悠闲的棋局,比喻闲适的生活。
月明琴院:明亮的月光下的琴院。
雪晴书屋:雪后晴朗的书房。
心盟:内心深处的约定。
青松结:与青松结为知己。
梅矾兰菊:四种代表高洁的植物。
庭砌:庭院的台阶。
东风:春风。
新绿:新生的绿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陈允平为朋友谢少保祝寿而作,以竹为主题,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风流三径远,此君淡薄"开篇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竹子清雅独立的画面,"岁寒人自得"则寓言了竹子在寒冬中依然坚韧的品格,象征着主人的高洁品性。接下来,诗人赞美竹子在雨后如玉般翠绿,以及在春日和秋风中的宁静,进一步强化了竹子的高洁形象。

"高独"一句,直接赞美竹子的孤高,"虚心共许,淡节相期"则是对竹子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品质的认同。"几人闲棋局"暗示了竹友之间的闲适生活和深厚友谊。"月明琴院,雪晴书屋"描绘了竹友在清幽环境中品茗弹琴、读书写字的场景,充满了文人雅趣。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竹友的深深敬意,愿与之共守清高,如同青松一样,无论四季变换,都能保持坚贞。"庭砌晓,东风旋添新绿"以早晨庭院中新绿的竹子作为结尾,寓意着生机与希望,也象征着友谊长存。

整体来看,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是对竹子的赞美,也是对友情的礼赞,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和人生理想。

作者介绍
陈允平

陈允平
朝代:宋   字:君衡   号:西麓   籍贯: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   生辰:1215-1220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猜你喜欢

答梁木公入社论诗之作

一春风雨对谈诗,笔墨长堪伴酒卮。

念佛岂真吾贾岛,铸形难得尔钟期。

须缘只字撚应断,帚以千金敝不辞。

花阵鸟澜都作敌,莫于棋鼓笑偏师。

(0)

都中有怀陈秋涛先生

为忆龙门笑语亲,长安长日望车尘。

仙踪尽著黄金马,相国应推美玉人。

砖冷万花閒赋署,路垂千柳系行津。

何须尚著东山屐,丝竹丛中度一春。

(0)

登宝月台

一上高楼醉复醒,天风吹面爽泠泠。

波澜阔水当三月,历乱山岩对七星。

花落晚看村树远,鸟飞时与峡云停。

清閒况是依兰若,敲彻寒钟又听经。

(0)

为瑗州广文

便脱吾骖赠,因关下涕情。

诃林盟旧长,柳子国先生。

黄卷青毡橐,苍头白骨程。

證仙还悟佛,今日定分明。

(0)

读耑孙诗

几欲焚书笔,缘君更一拈。

青天携谢眺,新梦对江淹。

艳本花为骨,佳宁雪拟盐。

夜沉冬阁外,蛟蜃不成潜。

(0)

中秋陆清章招同郭履台先生过雁宕村赏桂漫赋二首·其二

芳原白兔怯人过,金粟年年入望多。

见说当时宫里事,却因灵药误嫦娥。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何梦桂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