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把残书洗睡昏,欲求甚解与谁论。
乍然好鸟闻深樾,忽尔荒鸡听远村。
自把残书洗睡昏,欲求甚解与谁论。
乍然好鸟闻深樾,忽尔荒鸡听远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三月六日(其二)》,描绘了诗人在静夜中独自阅读残书的情景。首句"自把残书洗睡昏",写诗人自己在昏暗中清洗书籍,似乎想要通过阅读来驱散困倦。然而,"欲求甚解与谁论"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无人可以分享或讨论书中的深意。
接下来两句"乍然好鸟闻深樾,忽尔荒鸡听远村"则转向了外界的自然景象。诗人被树林深处传来的鸟鸣声所吸引,这短暂的宁静让他感到片刻的愉悦;然而,随后又听到远处村庄传来的鸡鸣,提醒他时间已晚,夜晚的寂静即将被打破。这两句以动衬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微妙互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读书体验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思考氛围,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砧声敲动千门,渡头斜日疏烟逗。
莲歌又罢,萸房将采,愁凝翠岫。
巫峡波平,蘅皋木脱,粉云凉透。
叹无端心绪,台城柳色,难禁许多消瘦。
古道长安漫说,小庭闲尽应怜否。
红绡雨细,碧栏天杳,三更银漏。
塞雁无书,清灯空蕊,但馀绿酒。
想当年、白傅青衫,还倩泪留双袖。
莺啼燕语,正芳菲时候,红娇翠小。
日日东风吹细柳,缕缕似人烦恼。
径近花香,栏遮蝶梦,掩尽重门老。
清明近也,隔帘愁遍芳草。
枝上杜宇声残,纱窗向晚,天碧横空杳。
悄悄姮娥来伴我,沉水琼绡青鸟。
绣带垂裙,金钗坠枕,脉脉馀情绕。
起来惟有,画檐风马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