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白高僧行脚懒,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头白高僧行脚懒,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情景。他手持一枝筇竹做拐杖,却因年久而长满了苔藓。诗中提到的“太乙然藜”指的是道家神仙太乙的故事,他能够使草木生长,这里用来形容僧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夜晚时分挂着拄杖寻找萧寺的墙壁,清晨则恐怕拄杖被草丛覆盖而难以找到。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根拄杖有深厚情感,它不仅是僧人的随身之物,也曾经进入过诗人的手中。这根拄杖承载着禅意,象征着精神修为的进程。诗人在此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约而意境深远,不仅展示了僧人的闲寂生活,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与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凤城边。女墙孤雁破寒烟。
清影上,泠泠风露敞秋筵。
澹云新霁夜,浅水晚荷天。问婵娟。
想瑶台、桂阙是何年。今宵昨岁,荒驿舍,雨缠绵。
流光迅,幸逢人月两团圆。
笙箫莲漏下,刀尺琐窗前。酒杯宽。
喜升平、歌舞满长安。
金门倦客,恋庭闱、顿使梁园萧索。
大雅榛芜君崛起,健笔韩欧复作。
排阖纵横,飙回浪激,珠玉随风落。
雄文读罢,瓣香今日重握。
惆怅暑雨红亭,才人萍散,挥袖饥臣朔。
子舍承颜清昼永,细把千秋商略。
申浦奇云,大江华月,高咏恣横槊。
岩栖未稳,相知半在黄阁。
天亦从人意。遣黄熊、几宵飞兆,梦中新记。
隔帐笙镛啼未了,英物不消多试。
更头玉、硗硗奇异。
经月异香吹不散,气充闾、郁郁葱葱地。
须信道,十分喜。掌珠一颗才周岁。
满华堂、宾朋惊看,食牛豪气。
两鬓莫忧秋渐早,万事于人足矣。
便整备、传家之计。
为报凤池烦接引,看飞冲、五色丹山羽。
真个是,应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