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为名山客自南,云门万里曲空潭。
峰头老去乎还五,溪上刚来者又三。
清罄灵泉堪小定,松声山色足禅贪。
即看策马疲前路,此地还消一剧谈。
岂为名山客自南,云门万里曲空潭。
峰头老去乎还五,溪上刚来者又三。
清罄灵泉堪小定,松声山色足禅贪。
即看策马疲前路,此地还消一剧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过访东林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与禅宗精神的深刻感悟。
首联“岂为名山客自南,云门万里曲空潭。”以“名山客”自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亲近,云门万里,曲径通幽,空潭映照着天光云影,营造出一种静谧深远的氛围。
颔联“峰头老去乎还五,溪上刚来者又三。”运用夸张手法,将时间概念融入自然景观中,峰头之巅的老树似乎见证了岁月的更迭,而溪流边新长的嫩枝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展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之美。
颈联“清罄灵泉堪小定,松声山色足禅贪。”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与心灵的关联。清泉叮咚,仿佛是心灵的洗涤,而松涛与山色则激发了诗人对禅宗智慧的追求与渴望,暗示了在自然之中寻找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可能。
尾联“即看策马疲前路,此地还消一剧谈。”诗人面对前方的旅途感到疲惫,但眼前这片宁静祥和的东林寺,成为了他暂时休憩、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与他人的一番深入交谈,不仅缓解了旅途的劳顿,也收获了心灵的滋养与启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体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双重追求,以及在旅途中寻求心灵慰藉与智慧增长的旅程。
飘零敢说是诗人,故旧多居要路津。
穷贱交游谁复记,江湖踪迹早成陈。
无心涉世当归隐,有口逢人肯说贫。
家在翠屏山下住,茅庐虽小可容身。
古人取远士,得一以为豪。
江左贡千百,选抡今始劳。
占对混童厮,趋跄偕吏曹。
以兹寓绳准,弃髓索皮毛。
遂乃考卷业,成文喧诵号。
其次严保举,虚牍相笼叨。
富儒坐可得,贫儒走滔滔。
有司见其然,厌贱如蓬蒿。
谁知真儒者,百黜宁不遭。
陈生青紫门,佐书越江皋。
秩满在选中,家寒无所操。
虞翻显凭易,买臣进缘骚。
吴士例则然,且毋衒名高。
霜严火炬青,月澹两峰白。
堂堂夜行谁,邻峰贩醝客。
贩醝事且止,归农收又薄。
技击习鞭挝,鲜肥愤烹炙。
外虽刑宪拘,内实饥困迫。
鹿穷有狂奔,虎毙犹恐掷。
如何陇上豪,坐作沟中瘠。
世无卓鲁化,名在蹠蹻籍。
感叹重徊徨,羁危转惊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