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喻虚室,生白实于内。
东坡譬斗隙,率欲游物外。
二义似径庭,达观审无害。
竹篦即竹篦,有唤斯触背。
尺宅发清机,朗然常自在。
南华喻虚室,生白实于内。
东坡譬斗隙,率欲游物外。
二义似径庭,达观审无害。
竹篦即竹篦,有唤斯触背。
尺宅发清机,朗然常自在。
这首诗以“内朗室”为题,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运用了南华子和苏东坡的典故,探讨了内心世界的清净与自由。
首句“南华喻虚室,生白实于内”,引用了庄子《南华经》中的思想,将内心比作一间空灵的房间,真正的光明(生白)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内心的清净与光明。
接着,“东坡譬斗隙,率欲游物外”,借用苏东坡的比喻,说明人们往往渴望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如同在斗室中寻求更广阔的天地。
“二义似径庭,达观审无害”,指出南华子与苏东坡的观点看似相去甚远,但通过深入理解与洞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并无根本的冲突或损害。
“竹篦即竹篦,有唤斯触背”,以竹篦为例,强调事物的本质就是其本身,无论外界如何呼唤或引导,最终触碰的还是事物的内在本质。
“尺宅发清机,朗然常自在”,最后两句表达了即使身处狭小的空间(尺宅),也能通过内心的清净(清机)找到自由与自在的状态,心灵的开阔与自由不受外在条件限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内心世界的清净与自由,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到心灵的广阔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