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
东壁正昏中,涸阴寒节升。
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
朱火青无光,兰膏坐自凝。
重衾无暖气,挟纩如怀冰。
伏枕终遥昔,寤言莫予应。
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拊膺。
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
东壁正昏中,涸阴寒节升。
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
朱火青无光,兰膏坐自凝。
重衾无暖气,挟纩如怀冰。
伏枕终遥昔,寤言莫予应。
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拊膺。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寒冷与孤独感。诗人以“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开篇,点明了时间的流转和四季的交替,暗示着自然界的规律不可违逆。接下来,“东壁正昏中,涸阴寒节升”,描述了夜晚的降临,以及随之而来的寒冷气息,暗喻着生命的衰落。
“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肃杀,霜降与悲风交织,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接着,“朱火青无光,兰膏坐自凝”,通过对比火焰的熄灭与油脂的凝固,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冷寂与绝望。“重衾无暖气,挟纩如怀冰”,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极致,无论是厚重的被褥也无法带来温暖,仿佛怀抱的是冰冷的冰雪,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寒冷。
“伏枕终遥昔,寤言莫予应”,写出了主人公在病榻上的无助与孤独,即使想倾诉也无人回应,凸显了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拊膺”,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面对孤独与痛苦时的无奈与哀叹,情感深沉,引人共鸣。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魏晋时期文人对于生命、时间、孤独的深刻思考。
吁嗟此日不再得,今古几人持道脉。
先贤讲学旧东林,明府得朋新丽泽。
四子言如万斛珠,二泉说与千金易。
绛帐清风拂子衿,黄堂化雨润丘陌。
一旦归舆赋随初,吾道虽南马首北。
仲尼归鲁是何年,泗水泉林并增色。
田间遗老顿无主,使我攀车泪沾臆。
草深一丈讲堂前,吁嗟此日不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