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青玉案》
《青玉案》全文
清 / 顾贞观   形式: 词  词牌: 青玉案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0)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帧:图画的一幅。
荆关:荆,指五代时画家荆浩;关,指荆浩弟子关同。
荆、关均以山水画名世。
打稿:起稿。
历历:分明可数。
水残山剩:同“残山剩水”,指亡国或变乱后山河残破景象。
落鸿:即孤鸿。
鸿,鸿雁。
渔樵话:渔父与樵夫的闲话。
悲秋者:伤心人。
盈把:满把。
把,一手握取的数量。
青娥冢:王昭君墓。
鸳鸯瓦:由两瓦片一俯一仰合成者。
翻译
是谁在构思打稿,画出一帧像荆浩、关同所作的图画?那夕阳下,分明是残山剩水,上面乱鸦千点落鸿哀怨,渔樵们谈论着盛衰兴亡的闲话。
我登高临远,也不禁为秋景悲伤,对着平原野草热泪盈盈而下。自古以来有情者至死不化,你看那青娥墓下春风野火,也只是烧出鸳鸯双瓦。
鉴赏

这首《青玉案》由清代诗人顾贞观所作,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美的画面。

开篇“天然一帧荆关画”,以“天然”二字点明自然之美,将之比作荆浩与关仝的山水画,既赞美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又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追求。接着,“谁打藁、斜阳下”,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斜阳洒在田野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历历水残山剩也”一句,通过“历历”二字,强调了水边残山的清晰可见,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空旷与寂寥。随后,“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以“千点”乌鸦与“孤咽”鸿雁形成鲜明对照,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又暗含了孤独与哀愁的情感。

“中有渔樵话”一句,巧妙地引入了人声,打破了之前的寂静,使画面更加生动。渔樵之间的对话,虽未详述内容,但可以想象是关于生活、自然或是人生的哲思,增添了诗作的深度和广度。

“登临我亦悲秋者”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的悲凉之情,与前文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向蔓草、平原泪盈把”一句,诗人将自己置于广阔的平原之上,面对着蔓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不禁泪流满面。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领悟。

最后,“自古有情终不化”一句,总结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永恒情感的向往和追求。“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则以历史的视角,通过描述古代女子墓冢上被野火烧过的鸳鸯瓦,象征着爱情与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整首《青玉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哀愁。

作者介绍
顾贞观

顾贞观
朝代:清   字:远平   号:梁汾   籍贯:江苏无锡   生辰:1637-1714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猜你喜欢

古意二首·其一

古风日以丧,交道遂以圮。

昔时素心人,忽若匪知己。

朝直蓬莱宫,暮宿光禄邸。

联骑多季剧,填门集金史。

疑嗔著天下,名德为垢秕。

古言西施贵,众色失桃李。

不见秦张仪,卷舌让苏子。

(0)

送人归桐江

读书不谒万乘君,挟策肯傍诸侯门。

啸歌苏台晚山碧,濯足洞庭秋水浑。

千金未易买骏骨,一饭岂足哀王孙。

风尘拂衣且归去,高卧桐江烟水村。

(0)

次萨天锡韵题铁塔寺壁

平生谢太傅,胜日得重临。

地势吞吴尽,江流入楚深。

金汤非旧国,栋宇尚青林。

野露漙黄菊,独为游子吟。

(0)

天冠山二十八首·其二十六五面石

奇石不为峰,何用作五面。

独立赏春晖,水流花片片。

(0)

天冠山二十八首·其二十三钓台

地非七里滩,名乃千古同。

神仙聊戏剧,何有一丝风。

(0)

天冠山二十八首·其三丹井

丹井只三尺,四时无亏盈。

馀波饮可仙,我亦愿乞灵。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谢迁 王庭圭 曹义 梁鼎芬 符锡 李孙宸 张镃 陈琏 许及之 陈子升 徐贲 钟芳 张元凯 王彦泓 苏泂 孔平仲 李新 董嗣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