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知无性灭无明,空慧须从戒定生。
频呼小玉元无意,只要檀郎认得声。
了知无性灭无明,空慧须从戒定生。
频呼小玉元无意,只要檀郎认得声。
这首诗《注十明论》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其内容深邃,蕴含着佛教哲学思想。诗中以“了知无性灭无明”开篇,点明了佛教中对“无明”的理解,即对事物本质的无知或误解,是导致痛苦和烦恼的根源。通过“空慧须从戒定生”,强调了通过修行戒律与禅定来获得智慧的重要性,以此达到解脱无明、消除痛苦的目的。
后两句“频呼小玉元无意,只要檀郎认得声”,则以生活化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真谛。这里,“小玉”可能象征着内心的细微杂念或欲望,“檀郎”则代表了修行者追求的真正目标或内心的纯净之声。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在修行过程中,不应被表面的欲望或杂念所迷惑,而应专注于内心深处的纯净之音,即真正的智慧和真理。这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佛教中“去妄存真”的修行理念,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辨识并超越世俗的诱惑,追求内在的平静与智慧。
中巴旧说古刀州,环壁依城水自流。
鱼米岂殊京洛在,人民轻向死生不。
我来二载无青眼,心叹三农空白头。
修禊何妨书即事,放怀杯酒问田畴。
汉宫姝丽地,华观连珍台。
娥眉三千人,皆自良家来。
昭君乃独出,负色羞自媒。
一为丹青误,白雪成缁埃。
结欢万里外,不得少徘徊。
车马怅不前,观者为悲摧。
空令琵琶曲,千载传馀哀。
物生美恶混,天意未易回。
兰茝苟不珍,且愿生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