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御泠风入九秋,岂愁光景去难留。
翠摇竹影落猿峤,清递笛声来鹭洲。
两腋独乘卢碗兴,满襟谁作楚台游。
须知大块生微意,岂俟云边虎啸丘。
能御泠风入九秋,岂愁光景去难留。
翠摇竹影落猿峤,清递笛声来鹭洲。
两腋独乘卢碗兴,满襟谁作楚台游。
须知大块生微意,岂俟云边虎啸丘。
这首诗描绘了泠风阁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超脱之感。
首联“能御泠风入九秋,岂愁光景去难留”以泠风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秋季的凉爽氛围中,暗示时间的流逝,但诗人却无惧时光的消逝,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
颔联“翠摇竹影落猿峤,清递笛声来鹭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竹林间猿猴跳跃、笛声悠扬的画面,竹影与猿声交织,笛音与鹭洲呼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颈联“两腋独乘卢碗兴,满襟谁作楚台游”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放纵,仿佛能够驾驭卢碗(一种古代的酒器)飞翔,独自畅游于楚台(楚地的台阁),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
尾联“须知大块生微意,岂俟云边虎啸丘”则升华了主题,诗人认为大自然孕育着万物生长的微妙之意,无需等待云边虎啸的壮观景象,就已经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宇宙的奥秘,体现了对自然哲学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以及他们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五云仙子来蓬瀛,霜花肃肃风泠泠。
绣衣香拂瘴云散,老龙擎月波心明。
鸊鹈膏寒浸秋水,宝匣生光斗生紫。
妖氛千里不敢飞,狐兔遁形枭獍死。
九龙当轩翠鸾峙,文笔又向天中起。
欲宣教化踵前贤,瞻拜还看下车始。
泮宫洋洋腾颂声,飞章从祀升延平。
玉堂芸阁应赞成,伫闻答诏来天庭。
俗淳民厚期逭刑,百世愿主斯文盟。
辘轳汲井羞绠短,海纳江河不知满。
大材小器量不同,火鼠冰蚕自寒暖。
人能弘道斯为儒,馀光端可昭昏愚。
君家信道非凡夫,临危尝解捐其躯。
眼明见此渥洼汗血之名驹,胡为尚滞禹门点额之龙鱼。
譬犹卞和白壁隋侯珠,未遇具眼宁同瓦砾迷榛墟。
君文璀璨新出之珊瑚,君材粹美已琢之璠玙。
谁能与君对掷争枭卢,但当再拜捋彼桓伊须。
裁诗再寄惊我心模糊,我惟里手阁笔成欷歔。
武夫幸厕珩与琚,定知鄙我生嗟吁。
杜洲水暖飞群凫,管弦画舫如平居。
慎勿同乐辜三馀,五湖一舸今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