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学武兼学文,姓名不属羽林军。
杀人睚眦不敢视,横行抱剑游三秦。
斗鸡击筑时将暮,马蹄惯踏章台路。
一朝官里赐铜符,百战捐身宁复顾。
平生挽弓能挽强,区区郭解何足当。
愿为豫让报恩死,不学李陵婴耻亡。
少年学武兼学文,姓名不属羽林军。
杀人睚眦不敢视,横行抱剑游三秦。
斗鸡击筑时将暮,马蹄惯踏章台路。
一朝官里赐铜符,百战捐身宁复顾。
平生挽弓能挽强,区区郭解何足当。
愿为豫让报恩死,不学李陵婴耻亡。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刘生的青年,他年轻时既学习武艺又涉猎文学,显然并非隶属于羽林军的战士。他的性格中似乎蕴含着对暴力的克制,即使面对挑衅也不轻易动手,而是选择以剑行走于三秦大地,展现其独特的行事风格。
随着时光的流逝,刘生的生活轨迹逐渐转向了官场与繁华之地,最终获得了朝廷的赏识,被赐予铜符,成为了一名征战沙场的勇士。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后,他深知生命的价值与战场的残酷,但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正义与报恩的渴望。
诗中的刘生不仅擅长使用弓箭,力挽强弓,更有着不同于一般豪侠的志向——他愿意效仿豫让,为报答恩人而英勇献身,而不像李陵那样因耻辱而选择自杀。这种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使得刘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情感内涵。
通过这首诗,作者童轩巧妙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文采又有武勇,同时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人物的向往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