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目分明举即难,衲僧无不胆毛寒。
须知更有壶中路,但向须弥顶外看。
数目分明举即难,衲僧无不胆毛寒。
须知更有壶中路,但向须弥顶外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清远所作的《颂古六十二首》中的第四十六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深刻哲理。
首句“数目分明举即难”,以“数目”比喻修行过程中的种种规则或教义,指出即使这些规则或教义清晰明了,要真正理解和实践起来却极为困难。这反映了修行之路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次句“衲僧无不胆毛寒”,“衲僧”指僧侣,这里形象地描绘出僧侣在面对修行的艰难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后两句“须知更有壶中路,但向须弥顶外看”,则揭示了修行的更高层次和更广阔视野。通过“壶中路”的比喻,暗示了在常规修行之外,还有一条更为深邃的道路。而“须弥顶外看”则是鼓励修行者超越表面的教条和常规,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我和世界,寻找真正的智慧和解脱之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修行过程的反思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悟道和解脱的深刻思考。
天高气爽,正金风玉露,安排秋节。
株守蓬窗无寸效,自愧才非人杰。
那更家贫,又添丁累,料想无奇骨。
新章褒美,天然好语还发。
堪羡力薄无储,宾庖萧索,乏礼延佳客。
多谢诸公来宠贲,虽有一瓯春雪。
玉果未圆,犀钱须办,早早为君说。
恐辜珠玉,小词聊且权折。
雪共梅花,念动是、经年离拆。
重会面、玉肌真态,一般标格。
谁道无情应也妒,暗香埋没教谁识。
却随风、偷入傍妆台,萦帘额。惊醉眼,朱成碧。
随冷暖,分青白。叹朱弦冻折,高山音息。
怅望关河无驿使,剡溪兴尽成陈迹。
见似枝而喜对杨花,须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