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三乘大义兼,福因漫拟窟中潜。
诵经食肉夫何碍,饶舌重看宋景濂。
四句三乘大义兼,福因漫拟窟中潜。
诵经食肉夫何碍,饶舌重看宋景濂。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再题苏轼书金刚经》。乾隆皇帝作为古代文人,对佛学有着深厚的兴趣,此诗便是他对苏轼手书《金刚经》的一种独特感悟。
首句“四句三乘大义兼”巧妙地运用了数字与佛教术语,四句指的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语,三乘则是佛教中的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意味着这四句偈语涵盖了佛教三大乘的教义精髓。乾隆以此表达对《金刚经》深邃内涵的高度赞扬。
次句“福因漫拟窟中潜”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窟中潜”比作佛家修行者在洞穴中隐居修行,以求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里的“福因”可能是指通过修行获得的福报或智慧,表达了对佛门修行者追求内心宁静与智慧的肯定。
第三句“诵经食肉夫何碍”则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诵读佛经是否真的需要素食生活?这里乾隆似乎在探讨修行的真正意义,并提出诵经本身并不受饮食习惯的限制,强调精神层面的修行更为重要。
最后一句“饶舌重看宋景濂”则引用了明朝学者宋濂的故事,宋濂曾因言语不慎而受到批评。乾隆在此处可能是借宋濂的故事,提醒人们在修行或日常生活中,言语应当谨慎,避免无谓的争执或伤害他人。同时,也暗含了对苏轼书法作品的欣赏,认为即使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也应谨言慎行。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文人修身养性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赞赏。
清白儿孙有寿母,孙又生子为母娱。
课孙娱母自忘老,有婴儿色弥婉愉。
母虽不言已身教,胸无所战何肥臞?
善心入人积元气,还以自养妙且殊。
继今聪强八九十,迭看龙凤生驹雏。
清门贻厥食旧德,人纪能废邹鲁儒?
生朝诗讽新安朱,一庭皞皞犹黄虞,豪家亦有此乐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