嶰竹生兮凤凰鸣。协阴阳兮制凤笙。
筒十二兮和五声。奏云门兮天下平。
帝乘龙兮游太清。
嶰竹生兮凤凰鸣。协阴阳兮制凤笙。
筒十二兮和五声。奏云门兮天下平。
帝乘龙兮游太清。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音乐与自然、宇宙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开篇“嶰竹生兮凤凰鸣”,以嶰竹生长和凤凰啼鸣象征着天地间生命的和谐与美好。接着“协阴阳兮制凤笙”,说明音乐创作时考虑了阴阳调和的原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筒十二兮和五声”描述了音乐制作中使用十二筒来调和五种基本音阶,这与古代的五音理论相呼应,展示了音乐创作的精细与复杂。而“奏云门兮天下平”则表达了音乐具有平定天下的力量,暗示音乐不仅能带来和谐,还能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最后,“帝乘龙兮游太清”,将帝王乘坐龙遨游于高远的天空,与前文的音乐主题相结合,寓意音乐能够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音乐在古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及其对宇宙、自然乃至人心的深远影响。
楠瘿作尊容斗许,拥肿轮囷元媚妩。
肯从放翁来住山,谁云置身不得所。
山房寂寞久不饮,作意欲就梅花语。
我病鲜欢花更甚,日暮凄凉泣残雨。
人生万事云茫茫,一醉常恐俗物妨。
正须仙人冰雪肤,来伴老子铁石肠。
花前起舞花底卧,花影渐东山月堕。
瘿尊未竭狂未休,笑起题诗识吾过。
郑子有书癖,对书百事忘。
头乱不暇栉,炙冷不暇尝。
持此金石心,力求古文章。
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
方挥却日戈,耻窥及肩墙。
不见今六年,所得非复常。
扁舟夜过我,剧论神激扬。
徐出二三篇,稊米于太仓。
已足起衰懦,黑丝生鬓霜。
使得尽见之,殆可针膏肓。
愿子继自今,勿惜倾锦囊。
因来数为寄,岁晚慰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