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钱越州》
《次韵钱越州》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髯尹超然定逸群,南游端为访云门。

谪仙归侍玉皇案,老鹤来乘刺史轓。

已觉簿书哀老子,故知笾豆有司存。

年来齿颊生荆棘,习气因君又一言。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qiányuèzhōu
sòng / shì

rányǐnchāorándìngqúnnányóuduānwèi访fǎngyúnmén

zhéxiānguīshìhuángànlǎoláichéngshǐfān

jué簿shūāilǎozhībiāndòuyǒucún

niánlái齿chǐjiáshēngjīngyīnjūnyòuyán

注释
南游:向南旅行。
云门:可能指一处名胜或高僧居住的地方。
谪仙:被贬谪的仙人,指李白。
玉皇案:天庭的御案,象征地位尊贵。
老鹤:象征长寿和高洁。
刺史轓:刺史的官车,古代地方高级官员的代称。
簿书:公文、簿册,代指繁重的公务。
哀老子:感叹自己年老。
笾豆: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具,象征礼仪。
司存:主管、掌管。
齿颊:牙齿和脸颊。
荆棘:比喻岁月的痕迹。
习气:长期养成的习惯。
君:指来访者。
翻译
须髯尹尹超凡出众,南下旅行专程寻访云门。
被贬的仙人回归天庭,老鹤乘坐刺史的官车随行。
文书劳累使我感叹,原来祭祀之事仍有专人掌管。
近年来岁月增长,牙齿脸颊长满胡须,你的来访又让我想起这些世俗之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生活状态的描述。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生活情境,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

“髯尹超然定逸群”一句,以“髯尹”指代隐士或高人,“超然”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而“定逸群”则是形容其生活状态,既安逸又自在。紧接着“南游端为访云门”,诗人通过南行探幽的动作,表达了对远方山水之美或隐逸生活的向往。

“谪仙归侍玉皇案”中,“谪仙”一词常用来指称被贬官的士人,这里可能是自喻,表明诗人自身的遭遇。通过这一句,诗人传达了一种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情感。

“老鹤来乘刺史轓”则是描写一幅生动的画面,老鹤象征着长寿与智慧,而“刺史轓”或许暗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记录。

接下来的“已觉簿书哀老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年事渐高、体力不如从前的感慨。而“故知笾豆有司存”则透露出诗人虽然生活简朴,但仍有朋友赠送的粮食,反映出诗人的清贫和友情的温暖。

最后两句“年来齿颊生荆棘,习气因君又一言”,则是诗人对时光流逝、齿牙日渐稀疏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艰难有感,通过“习气”二字表达了对友人情谊的怀念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位士人在逆境中保持高洁品格、自我超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朋友深厚的情谊。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二月二日蔡村船中

尽日风尘里,花朝不见花。

轻烟穿舴艋,长薄散乌鸦。

砚拂冰还冻,春催柳渐芽。

前村是何处,荒落几人家。

(0)

赠杨判府之九江

匡庐千仞枕湖光,郡治堂堂面九江。

皂盖未须轻判府,白云聊尔劝耕桑。

绿肥草上看朝露,雨霁花前嗅晚香。

莫惜都门一留醉,扁舟明月向浔阳。

(0)

过邵伯湖

风压云帆片片斜,湖边星散几渔家。

烟含柳眼春犹浅,鸥浴蒲梢水未赊。

舴艋回时呼卖蟹,夕阳低处见翻鸦。

诗成欲诵无人会,挑落船灯几点花。

(0)

近山亭

亭傍青山山傍人,乌台风致敢谁亲。

虚檐石怪看将舞,叠砌梅欹恰放春。

挥翰动惊云务拥,入怀常觉画图亲。

虺蛇诛灭惟修竹,洗尽繁枝着数根。

(0)

子陵·其三

桐江老子持竿手,旋转乾坤一气还。

欲识江湖关系处,试看星宿荡摩间。

难同刘汉论心曲,合与夷齐议辈班。

仰止高山千载下,身间元亦是心间。

(0)

次韵白沙先生赠别

诗亦韶音酒亦春,故来江阁坐江云。

鸾和耳孔开三日,海酌磁瓯醉十分。

短发催人偏易白,青山留我亦成群。

通宵柳渡溪头话,一棹烟波却谢君。

(0)
诗词分类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诗人
韦鼎 陈逅 太上隐者 陈如纶 康骈 隐峦 张君房 韦迢 令狐德棻 王炎午 白敏中 李燔 牛僧孺 许善心 崔玄亮 顾云鸿 赵匡胤 蔡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