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到恭涪四五州,共他三十六江秋。
南来衲子知多少,那个随流解截流。
夔到恭涪四五州,共他三十六江秋。
南来衲子知多少,那个随流解截流。
这首诗以“四乡僧求语”为题,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诗中描绘了夔州及其周边地区在秋季的壮丽景色,以及众多南来的僧侣寻求佛法的情景。通过“恭涪四五州,共他三十六江秋”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广阔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将地理环境与季节变化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南来衲子知多少,那个随流解截流”两句,转向对僧侣们的描绘。这里,“衲子”指的是僧人,尤其是指那些穿着衲衣的修行者。诗人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众多南来的僧侣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的真谛?“随流”和“截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比喻随波逐流,后者则象征着坚定地把握方向,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僧侣修行状态的思考,也暗含了对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的交织,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与坚定追求的向往。释居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哲理意味的画面。
泽民我愧无术略,且着诗鸿慰离索。
诗书满载升金山,弦歌不辍踰松漠。
世上元无真是非,安知今是而非昨。
连城美玉涅不缁,百鍊真金光愈烁。
已悟真如匪去来,自然胸次绝忧乐。
断梦还同世事空,浮云恰似人情薄。
尚记吾山旧隐居,松风萧瑟松花落。
枕流漱石轻轩车,吟烟啸月甘藜藿。
春山寂寂春溪深,萧条庭户堪罗雀。
而今不得安疏懒,自笑绦笼困雕鹗。
勉力龙庭上万言,男儿志不忘沟壑。
秋风萧飒鬓毛衰,怀抱无因得好开。
林壑独栖嗟已老,朝廷三聘愧非才。
乞归幸遂丘园乐,问讯多烦故旧来。
谩写新吟谢知己,不妨共醉菊花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