荦确败芒屦,蒙笼碍笋舆。
半空横鸟道,绝顶见僧居。
兴尽拂衣下,诗成借笔书。
弥天云屋叟,不见正愁予。
荦确败芒屦,蒙笼碍笋舆。
半空横鸟道,绝顶见僧居。
兴尽拂衣下,诗成借笔书。
弥天云屋叟,不见正愁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北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禅意之深。首句“荦确败芒屦,蒙笼碍笋舆”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路崎岖,荆棘丛生,行路艰难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接着,“半空横鸟道,绝顶见僧居”两句,通过鸟道和僧居的描写,展现了北山的高峻与幽静,仿佛在告诉读者,只有超越凡尘,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之地。
“兴尽拂衣下,诗成借笔书”则表达了诗人游兴已尽后,带着满腹诗情归来的场景,既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流露出对创作的执着。最后,“弥天云屋叟,不见正愁予”一句,以云屋叟的隐喻,表达了对高洁、超脱人生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未能直接见到云屋上人的遗憾,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北山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真挚流露,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行行触秋暑,勇往观国光。
修途或濡滞,一瞬北风凉。
不仕馀十年,养亲灶罕炀。
将谒吏部选,寸禄愿少偿。
庶略助甘旨,赎其不遑将。
不仕果何因,宪幕尝翱翔。
驱驰海南北,讯狱主慈祥。
诖误陷贼党,诘问加精详。
活千七百人,解纵还善良。
几以失出谴,究竟靡滥臧。
久之天日开,岁月坐荒荒。
濂溪范参父,议狱俱慨慷。
杀人求媚人,毋乃欺穹苍。
活千人有封,君后必当昌。
安得当吾世,而不蒙荐扬。
当路愿鉴之,萱草癯北堂。
俾得早言归,为养及寿康。
临期重丁宁,白云遥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