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巷柴门掩寂寥,一窗风雨晚萧萧。
清秋渐冷尤宜懒,閒日苦长无处消。
乌几青筇扶病弱,素琴黄卷伴逍遥。
交朋南北音书隔,虽有芳樽谁可招。
陋巷柴门掩寂寥,一窗风雨晚萧萧。
清秋渐冷尤宜懒,閒日苦长无处消。
乌几青筇扶病弱,素琴黄卷伴逍遥。
交朋南北音书隔,虽有芳樽谁可招。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而略带哀愁的生活氛围。"陋巷柴门掩寂寥",设定了一个简陋的小巷和关上的柴门,给人一种隐逸、隔绝世俗喧嚣之感。"一窗风雨晚萧萧",通过对窗前风雨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淡淡的忧愁。
"清秋渐冷尤宜懒"表明在凉爽的秋季,诗人的情感更加倾向于安静与闲适,而非外出活动。"閒日苦长无处消"则是对时间流逝而无法释放的哀叹。
接下来的两句"乌几青筇扶病弱,素琴黄卷伴逍遥"描绘了诗人借助简单的生活用品,如扶病体之用的小竹杖和一本泛黄的书卷,以及清净无为的琴声来消磨时光。
"交朋南北音书隔",则是表达了与友人的联系仅限于书信往返,因为彼此相隔遥远。最后一句"虽有芳樽谁可招",这里的“芳樽”通常指美酒,但在这儿也可能暗喻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而"谁可招"则表达了即使有这些小小的安慰,也无法完全消除内心的孤独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隐逸求真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面对时光流逝和人世间隔的无奈与哀愁。